2023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7-14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图片


7月12-14日,2023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顺利圆满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四川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四川旅游学院协办,大会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山大学等148个国内院校机构与美国天普大学等4个境外院校,以及《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中国生态旅游》、《Tourist Studies》等知名学术期刊机构,共计668位代表参加这一旅游学术界盛会。


开幕式


图片


会议的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


图片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教授代表四川大学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高度认可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的重要作用。他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旅游学科的综合建设和发展概况,总结了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应用研究、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最后,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此次会议中交流合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推动旅游地理学科的前沿研究,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为旅游地理学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图片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宋秋副厅长致辞,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未来发展目标。她表示,希望与会代表深化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她呼吁各位学者专家多关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开展相关研究,推动创新发展。四川省相关部门也会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以人才为支撑,招才引智,加快实施“四川文旅英才”和“天府文化领军人才”等培养工程。最后她再次祝贺本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代表中国地理学会致欢迎词。他表示,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在我国旅游学科的开拓、旅游地理学科的架构探索、旅游地理学科研究范式的创新、文旅交流品牌的搭建、学科交叉与融合、知识科普等方面贡献巨大,并产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材、学术著作和高影响的论文,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的国际化著名专家。同时,他从成立时间、组织构成、期刊报纸、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学会进行了简要介绍。他相信本次会议能够促进地理学的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特别是能够促进四川省文旅产业的建设,同时也必将推动旅游地理学科的进步。最后,他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祝愿四川大学旅游学科取得更高水平的发展和更加丰硕的成果。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委会主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致辞。她从旅游的吸引力、旅游学科与旅游地理的吸引力、四川大学的吸引力、天府之国的吸引力四个方面入手,阐释了本次会议规模为何如此之大。她认为,旅游专业委员会主要工作任务是推动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推动旅游地理领域的学者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以及其他国家同行的交流,积极推动旅游地理知识的转化,为社会服务。同时,她表示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各位专家学者在这里寻求思想的共识和精神的共鸣,同时她希望其能够形成一个动态的、有代际传承的、有生命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最后,她期望各位能够借助此次平台产出高质量的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旅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聘任仪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开幕式之后,徐红罡主任为新一届旅游地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颁发聘书。


特邀报告



大会的特邀报告阶段分别由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陆林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张宏梅教授主持。


图片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率先发表题为“价值取向与旅游地理研究”的主旨演讲。保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重点,并提出学术研究是有价值取向,研究者应多为人民、农民发声,而不是资本家。此外,他总结出自己的五大研究思维转向,即规划向研究转向、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转向、从规律与效率到公平与价值、国内与国际发表并行和理论应用。最后,保教授指明旅游减贫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有全世界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呼吁广大学者通过旅游减贫帮助农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图片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进行了题为“‘考古’如何‘旅游’?”的主旨演讲。吕教授从十四五规划、考古学家的职责、考古学的经济价值以及收入等方面,阐述旅游与考古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为考古学实现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窗口。他认为,考古学遗产不仅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也能产生娱乐经济价值,因此考古旅游可以成为旅游业的子类型之一。随着公共考古的兴起,旅游与考古之间的立场开始软化,考古旅游是公共考古的一种表现形式。考古学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共享相同空间和资源的合作,并承担着向后代传递知识的使命。


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震方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角的旅游地理研究:科学问题与学术使命”的主旨演讲。黄教授依次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导向的旅游地理研究框架、科学问题和学术使命等内容。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建构,为旅游发展及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变革,也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需要旅游地理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和旅游发展实际持久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学术更好地服务社会,以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用创新更好地推动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但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旅游现代化道路。


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李咪咪教授进行了题为“海外华裔返乡旅游、国家认同和现代化发展新思想”的主旨演讲。李教授分析指出了旅游与国家认可的三个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并总结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同时,她指出当前研究对象仅限于成人,国家认同方面也仅局限于战争等方面。此外,她介绍了如何基于家庭联合深度访谈法建构家庭旅游的积极性以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最后,李教授提出,在研究海外华侨返乡旅游中需重视与中国现代化相结合,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够提出更多方法推动海外华侨返乡旅游的发展,让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


图片


《Tourist Studies》杂志主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王俊亿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学术期刊及其在可持续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一个基于《Tourist Studies》杂志的视角”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市场营销和管理研究占主导地位的学术环境中,旅游出版在促进深入反思及积极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研究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此外,他向大家介绍了《Tourist Studies》的目标及其在可持续旅游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最后,他呼吁重视旅游学理论的发展,旅游学术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而要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不断丰富研究成果。


分论坛报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月13日下午-14日,大会的16个平行议题论坛及2个圆桌论坛顺利举行。主题分别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旅游地理学发展、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与可持续发展、山地旅游与当代探险、旅游大数据与数字文旅、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新生活需求影响下的旅游休闲行为、旅游产业空间与升级创新、旅游复苏与目的地韧性、旅游与乡村振兴、西南旅游可持续发展、城乡休闲一体化与区域协同、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的新理论、新使命与新方法、旅游地理教育与公共服务、环境变化与城市旅游、学术沙龙与发表、高校乡村旅游帮扶工作的案例与实践、旅游地理学科形象与青年学者使命。


分论坛设置了成果汇报、专家点评与问答交流等多个环节,内容聚焦了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的新理论、新使命与新方法等。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旅可持续发展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他们通过严谨的文字和生动的案例向参会的各位学界同仁们传递自己的学术发现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和创新结论等,为旅游地理学注入新的学术活力。各论坛与会人员积极提出问题,讨论充分深入,形成了思想碰撞的火花,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获得了大会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共计收到投稿349篇,会议期间共进行了273个学术报告分享。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交流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观点,共同探讨所在领域的新问题、新方法和新进展。会后,经评审专家认真审阅、严格把关,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


闭幕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闭幕式于14日下午举行,由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主持,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副组长、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程励教授代表委员会做大会工作总结,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简要总结和介绍专委会未来工作计划,并对会议主办方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及全体志愿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加强了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学科建设简介


图片


四川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办旅游专业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办学层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下设旅游与景观学系、会展与休闲学系、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拥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为全英文授课专业。拥有旅游管理、会展与节事管理、酒店管理学3个研究生专业以及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与大数据管理等7个方向。


学院共有教师31名,其中,教授12名。设有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智慧旅游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旅游行为学实验室、旅游信息工程实验室、会展经济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主编1本全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完成100余项旅游规划以及旅游扶贫等社会服务,在CSSCI、SSCI、A&HCI、核心期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逾千篇,累计为社会培养5000余名专业人才,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以历史学为源,以管理学为核,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机构。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