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学术年会在宁波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18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3年10月13-15日,2023年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学术年会在宁波召开,会议主题为“地理学与三角洲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宁波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代表处、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以及浙江省地理学会等机构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齐聚宁波,共话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地理学与三角洲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10月14日上午,本次大会顺利开幕,开幕式由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地理科学系杨小平教授主持。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姚菊明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代表处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先后为大会开幕式致辞,寄望于新时代中国地理学与宁波大学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发挥地理学在三角洲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图片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杨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

 

宁波大学副校长姚菊明对宁波大学地理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向所有参加2023年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学术年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会议的圆满成功。

图片宁波大学姚菊明副校长致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敏指出此次会议是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有效利用、完整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的建议,进一步发挥我们地理学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图片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华东地区代表处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致辞

 

图片大会开幕式合影

 

大会第一阶段特邀报告由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地理学学科负责人李加林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等5位特邀报告嘉宾,分别围绕AI for GeoScience、地理协同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全国地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育人功能、深时数字地球(DDE)框架下的全球地貌制图、农牧交错带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等地理学重点领域,从人工智能、地理协同、地理实践、地理制图、地理影响等视角揭示地理学前沿方向与研究成果。

图片宁波大学李加林教授主持大会第一阶段特邀报告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树锋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AI for GeoScience》。杨树锋教授介绍了从“深蓝”到“Chat GPT”的AI创新,提出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知识”双驱动的研究范式变革,分析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并提出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瓶颈与展望。

图片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教授作特邀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地理协同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史培军教授从人类世、研究手段、研究平台等方面对地理协同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享了综合风险防范、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相关研究。

图片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作特邀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地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育人功能》。郑祥民教授指出了地理学综合实习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各届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的详细情况,指出了各界对推进全国高校野外联合实习进程的重视。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作特邀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汤国安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深时数字地球(DDE)框架下的全球地貌制图探索》。汤国安教授根据DDE的研究背景与架构,阐述了其近期探索与成果,提出了对DDE未来的建设目标与展望。

图片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作特邀报告

 

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张晓虹教授介绍了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分析了农牧交错带龙山石城的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特点,提出了龙山石城与早期中华文明形成之间的关联。

图片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作特邀报告

 

大会第二阶段特邀报告由宁波大学高超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彭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孔翔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南京大学王先彦教授4位特邀报告嘉宾,分别围绕从科学到决策的生态系统服务,旅游开发下的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初探,长三角地理模拟器构建思考,地貌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变化的响应等地理学重点领域,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地理模拟器构建、地貌过程与地表环境变化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进展。

图片宁波大学高超教授主持大会第二阶段特邀报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生态系统服务:从科学到决策》。彭建教授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学科基础、决策前沿和热点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彭建教授指出经过长期开展研究,领域内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决策框架,但未来仍需要在决策过程中整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维度协同发展,推动SDGs的实现和人类福祉提升。

图片北京大学彭建教授作特邀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孔翔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旅游开发下的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初探》。孔翔教授围绕“旅游开发下的传统村落面临原真性挑战”提出了应当怎样认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旅游开发是否有助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三大问题,并以呈坎村为研究对象,呈现了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对传统村落未来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孔翔教授作特邀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旻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长三角地理模拟器构建与思考》。陈旻教授介绍了OpenGMS的研究背景、研究历程、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效。陈旻教授还阐述了构建长三角地理模拟器的原因,并从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等角度出发,介绍了长三角地理过程模拟与分析、建模与模拟。

图片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作特邀报告

 

南京大学王先彦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多时间尺度流域地貌过程与演化》。王先彦教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历程出发,围绕青藏高原东北及相邻地区流域地貌基础科学问题,并对构造时间尺度地貌格局:高原东北部隆升与地貌效应、轨道尺度河流响应气候变化的新模式、短尺度流域地貌过程非线性演化规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从强烈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入手,有地貌学理论创新的潜力。

图片南京大学王先彦教授作特邀报告

 

10月14日下午,长三角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分会场1)、全球城市与长三角一体化治理(分会场2)、乡村(转型)发展与共同富裕(分会场3)、交通网络与经济社会空间转型(分会场4)、城市(群)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应用(分会场5)、海岸带资源评估技术与可持续管理(分会场6)、海岸海洋遥感与“双碳”(分会场7)、岛屿生物地理与海岸带保护修复(分会场8)、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研学(分会场9)、地理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的大学—中学联动暨“名校长”沙龙(分会场10)等10个分论坛同步举行,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分享地理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研学”(分会场9)还举行了浙江省地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地理学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论坛闭幕式,表彰了第七届“浙江省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第六届“浙江省先进基层地理单位”,以及2023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先进工作单位”、“浙江省地理学会先进工作者”,并举行了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

图片分会场1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2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3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4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5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6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7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8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9交流研讨情况

 

图片分会场10交流研讨情况

 

10月15日上午,会议闭幕式特邀报告及大会闭幕式顺利举行。大会闭幕式特邀报告由宁波大学林雄斌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李满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浙江大学杨小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等4位特邀嘉宾,聚焦地理信息科学与应用,分别从地理信息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数据挖掘、信息聚合与知识发现,中国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巨变,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在研究城市问题中的应用等关键问题与技术方法汇报了研究成果与进展。

图片宁波大学林雄斌教授主持闭幕式第一阶段特邀报告

 

南京大学李满春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地理信息与空间决策支持》。李满春教授阐述了地理信息与国土安全维护、地理信息与长江生态保护、地理信息与国土空间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立足全域全要素全空间,决定空间决策支持水平等结论。

图片南京大学教李满春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地理数据挖掘,信息聚合与知识发现》。闾国年教授提出当前数据爆炸、信息不足、知识匮乏的形势,分析了媒体-数据-信息-知识的认知逻辑,分享了关于数据内容挖掘、“位置”信息聚合、“规律”知识发现方向的思路方法。

图片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浙江大学杨小平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中国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巨变--以中国北方沙区为例》。杨小平教授分享了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沙区变化以及沙地地区古湖泊群的重建,为我们展示了历史地理视角下的干旱区人地关系和环境考古记录下沙漠地区人类活动的研究报告。

图片浙江大学杨小平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在研究城市问题中的应用》。余柏蒗教授从研究背景、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与城市问题研究、从“灯光遥感”到“月光遥感”三个方面作出了报告。余柏蒗教授指出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具有探测夜间人类活动的能力,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来看城市,可用于城市建成区提取、城市内部结构及城市群分析、社会经济指标估算等城市问题的研究。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大会闭幕式第二阶段特邀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教授,《地理教育》主编、重庆师范大学杨娅娜副教授,宁波大学王利花副教授,宁波大学马仁锋教授等4位特邀嘉宾,聚焦地理学学科建设与地理教育,分别从浅谈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良生态及应因对策,新时代地理教育学术期刊助推地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GIS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宁波大学地理学科及专业的发展特色等汇报了主要进展与重点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浅谈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良生态及应因对策》。王士君教授阐述了地理学研究生教育不良生态的背景、主要表现和主要成因,并给予了相应的对策。王士君教授认为首先学校应从制度层面规范和引导研究生教育,其次基层培养单位应直接介入并强化教育过程管理,最后应当加强导师的自我建设能力。

图片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杨娅娜副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新时代地理教育学术期刊助推地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杨娅娜副教授指出要深化地理教育期刊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期刊的引领作用并创新出版形态。

图片《地理教育》主编、重庆师范大学杨娅娜副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宁波大学王利花副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GIS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王利花副教授基于地理科学专业的研究背景指出了面向地理科学(师范)人才培养存在三大突出的GIS教学问题。王利花副教授认为要立足地理科学(师范)人才培养对GIS素养提升的需求,解决GIS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和优质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图片宁波大学王利花副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宁波大学马仁锋教授主题报告题目为《宁波大学地理学科及专业的发展特色》。马仁锋教授阐述了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与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并展望了宁波大学地理学科及本科、硕士招生专业建设方向。马仁锋教授认为地理学科的建设应当持续提升本科育人特色,多维协同推进学科发展的滨海人地关系理论、方法与调控技术研究。

图片宁波大学马仁锋教授作闭幕式特邀报告

 

宁波大学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以滨海地理学创新发展为核心,逐渐将地理学建设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与海岸地理学、学科教学(地理)、农村发展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建渔业经济管理等二级博士点,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获批设立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逐步形成海岸带与全球变化、滨海自然地理与生态安全、经济地理、国土空间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海岸地理环境智能感知与建模等优势方向。通过本次大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与华东地区、国内一流地理院校的交流、研讨与合作,不断助推提升影响力。

 

文:林雄斌、马仁锋、刘永超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