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 活动报道

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十二期开讲——地理透视中华文明起源、综合探讨亚洲格局形成
发布时间:2023-12-06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12月4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十二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209会议室和腾讯会议“线下+线下”联合举行,同步采用中国地理学会B站进行直播。本期版块为“聚焦前沿”,特别邀请到著名地理学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百平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教授,分别以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和“浅议亚洲的形成”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力平教授为特邀点评嘉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史文娇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书金研究员,《地理学报(英文版)》赵歆编审和于信芳副编审等嘉宾参加了现场活动。本期大讲堂引发广泛关注,共1300余人线上或线下聆听报告。本期大讲堂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报告


张百平研究员首先提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广域性与复杂性,地理学视角是透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抓手,进而以西秦岭西汉水流域考古的争议和隐藏的地理学信息为切入点,详细梳理和分析了新石器遗址分布区与中华文明产生的地理背景,重点阐述了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意义,并以地理学视角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重大事件的原因,发出中华文明探源需要采用“地下考古”和“地上考古”(先秦文献的地理学解释)相融合的学术论断,呼吁地理学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自己的力量。方小敏院士认为张百平研究员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提出的西秦岭起源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将地理要素的分析引入了西秦岭文明及考古研究,并期望相关研究未来能够进一步进行系列论证和考据。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百平研究员作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院士精彩点评


鹿化煜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分享了在渭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沉积物中开展的综合研究,通过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磁性地层学、Sr-Nd同位素等对渭河流域系列盆地(红河组、白鹿原组、冷水沟组、灞河组、蓝田组和三门组)和IODP355、ODP722航次等沉积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化石、植被演化等资料和模型模拟,得出亚洲形成大致分为3个阶段:~5000万—3400万年,亚洲以地形高差小和气候暖干为特征;3400—300万年,地形高差增大、地貌分异增强、亚洲季风—干旱气候耦合系统形成;300万年以来,干旱区发展、地表侵蚀加强,现代亚洲形成。方小敏院士认为:鹿化煜教授通过渭河盆地和印度河流域的“海—陆”与“南—北”对比得出了亚洲演化的格局是一项创新性成果,通过他的研究可以发现亚洲形成(高原隆升)不纯粹是地质学问题,而且是地貌格局演化的地理学问题,需要多学科多手段交叉融合。周力平教授首先对本期大讲堂选题点赞,他认为两个报告一个面向国际前沿,一个聚焦文化自信,极具“前瞻性”“及时性”;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鹿化煜老师以红河组、白鹿原组的地层学研究为切入点,既延续了刘东生先生等前辈的研究,又拓展未来方向。周力平教授认为,张百平老师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将助推利用地理学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对地理学参与到中华文明探源现有研究的开拓,能够形成地理学内部、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探讨,并对“人类世”的认识提供启发。


图片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鹿化煜教授作报告


图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力平教授精彩点评


图片

现场学者与报告人精彩互动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12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