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2022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开幕会主会场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闭幕会主会场设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腾讯会议和B站进行同步直播。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102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会议,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8000多人次。年会围绕“未来城市:融合发展与守正创新”主题,特邀了6位院士专家做主旨报告;围绕年会17个专题,161位学者作了分会场报告。会议交流了城市地理学的新理念、新趋势、新方法与新实践,探讨了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背景下城市地理学发展的新机遇、新定位与新范式,促进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繁荣发展。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承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地理学会协办。
11月12日上午举行年会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郭福、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甄峰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主持。
郭福校长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本校地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并欢迎参会专家学者与北京联合大学就地理学科建设加强合作,融合创新发展。张国友副理事长围绕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指出本次年会以“融合发展与守正创新”为主题,很好地贯彻落实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指示精神,要求城市地理学者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遵循,融合借鉴不同学科的经验和成果,吸纳不同学科的人才,发展自身独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甄峰主任回顾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科发展历史,分析了当前发展态势,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城市地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年会要紧密围绕“未来城市:融合发展与守正创新”主题,展开充分交流和认真研讨,推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融合发展,以及学科传承基础上的开拓创新。
本次年会为全体与会者分享了六个精彩的主旨报告。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研究员的“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几点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处长熊巨华研究员的“城市地理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的“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概念构建与研究框架”、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的“智能技术驱动下城市居民活动与建成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袁媛教授的“基于神经科学实验的健康社区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张景秋教授的“城市地理研究中的文化流变:从思想到生活”。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晓路研究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共同主持。陆大道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特别关注城市的经济功能、智能制造和产业发展,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对中小城市起到辐射作用;熊巨华研究员通过比较城乡地理学者在基金各类项目支持上的发展轨迹,指出要持续关注学科梯队建设,重视基金立项和项目申请工作。柴彦威、甄峰、袁媛和张景秋四位教授分别就城市实虚活动系统、智能技术下城市居民活动与建成环境交互作用、健康社区、文化城市等问题,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探索进行成果和观点分享交流。
会议期间,设置了17个分会场,包括“城市群发展与新旧功能转换”“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体系”“城市体检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智能技术、居民活动与城市空间”“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与应用前沿”“城市休闲与旅游”“流空间与城市网络”“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社会空间治理”“城市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碳中和与绿色发展”11个专题分会场以及“大数据与城市感知”“城市空间结构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社会与行为地理”“行为空间与生活质量”“城市群与城市网络”“城乡融合与空间治理”6个专题的青年分会场,共有161人作了报告,54位学者担任主持人与点评专家,大家相聚云端,聚焦学术前沿、关注城市发展实际,报告内容丰富多元、研究方法前沿多样、点评讨论精彩纷呈,其中青年学者报告人占比41%,展示了城市地理学者的蓬勃朝气和城市地理学科的发展后劲。
13日下午举行年会闭幕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冯健研究员共同主持。17位分会场评议人依次总结交流了所在分会场情况,并从专业视角予以点评概括。本次年会执行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张景秋教授用数据和图表对本次大会筹备和会场情况进行凝练总结。她指出,虽然会议临时改为线上为主进行,但全国各地城市地理学者热情不减,积极相聚云端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且以研究生为主要代表的青年学者占比很高,展示了中国城市地理学后续发展的新景象。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甄峰教授总结时表示,持续两天的会议让人心情激动,城市地理专委会主要以青年学者为主,是一个奋进勃发的群体,与今年“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的主题相呼应。他进一步总结了本届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的四个特点:一是“有温度”,研究城市的学者是更有温度的群体;二是“有活跃度”,研讨的问题符合国家和地方的需要,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到的相关内容高度一致;三是“站位高”,研讨主题既体现了国家战略,又展示了学科理论高度;四是“针对性强”,城市地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理论方法和政策建议。他表示,本专业委员会将积极引导全国城市地理学者和学生去做更有前瞻性、更加面向国家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城市地理研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闭幕会上,2023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承办方负责人、武汉大学李志刚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年会的初步计划,并诚挚邀请广大城市地理学者届时积极参会、在英雄城市武汉交流学术思想。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周一星先生题写会名)
(年会志愿者合影)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