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环境地理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召开
发布时间:2023-4-9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4月8-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承办的第五届环境地理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召开。本次论坛以“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展示环境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推动环境地理学在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应用,促进环境地理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陶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委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等来自全国52家单位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与会。


图片


4月8日,论坛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开幕,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陈宝梁主持了开幕式。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翔峰致欢迎辞,指出浙江大学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推动环境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刘敏教授致辞。介绍了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以及环境地理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的历史,指出论坛的举办对促进中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

图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朱永官院士作题为“塑料际微生物:组成与功能初探”的特邀报告。他指出,人工表面微生物的研究是人类世需要面对的议题,而塑料际微生物是塑料污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作题为“由生态长江到生命长江: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地学视角”的特邀报告。他介绍了生态长江与生命长江的内涵、湿地水循环与生态修复、地下水排泄与湖泊富营养化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图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干研究员作题为“大气碳质组分的稳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他介绍了PM2.5中含碳组分的分离与14C分析、单体有机化合物的Δ14C-δ13C双碳同位素分析与应用和城市与区域大气14CO2监测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作题为“中国大气汞的分布规律、传输过程与质量平衡”的特邀报告。从中国大气汞观测与质量平衡两个角度介绍了团队的突出贡献。

图片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作题为“湿地土壤碳固持功能与关键过程研究思考”的特邀报告。介绍了团队在湿地土壤碳库研究领域的多项突出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刘敏教授作题为“新污染物:现状、进展与展望”的特邀报告。他介绍了新污染物沿革与内涵,新污染物“源-流-汇”过程研究进展,新污染物应对挑战与展望。

图片


本次论坛还邀请北京大学周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电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贵教授、浙江大学-UIUC联合学院朱廷举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贾汉忠教授、浙江大学褚驰恒研究员、北京大学刘永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学段洪涛研究员、北京大学刘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文丰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杰教授、西湖大学张岩岩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史贵涛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 选研究员等十四位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


图片


论坛沿袭上届论坛的学术快闪与讨论环节,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3位学者分别在3分钟内阐述了他们的亮点成果,并结合院士点评和主持人互动等开展讨论。陶澍院士、朱永官院士、王焰新院士、冯新斌研究员、王艳芬教授、刘敏教授、徐建明教授等11位专家及主持人分别做精彩点评,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9日下午,论坛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主持,徐建明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效果和组织形式创新。下一届年会承办方北京大学沈国锋研究员发言,并进行了环境与地理微信群群堂主及公众号团队授牌仪式。


图片


图片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