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大连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1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5年5月9-11日,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辽宁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新形势下的海洋地理学:交叉、融合与创新”,吸引了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出版社、学术期刊的编辑共计300多人参会。

 

5月10日上午举行了会议开幕式。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高建华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文波教授先后致辞。刘云刚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在陆海统筹、山海联动的国家空间治理战略需求背景下,专业委员会要不断发挥交叉融通的学科特点,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海洋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深化多领域应用场景。高建华主任在致辞中强调,海洋地理研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在融合中探索创新。罗文波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辽宁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以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的海洋地理研究40年初心不改,希望通过此次盛会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新的动力。开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玉君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的大会报告环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菊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奋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韩广轩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栾维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戴志军教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郎赟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杨宇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庞洪喜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建科教授先后作了题为《面向“十五五”:海洋环境质量基准标准研究的挑战与发展思路》《海洋地理学与未来》《陆海过渡区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海洋政治地理进展》《全球海岸带——内陆区域均衡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海平面上升会引起红树林潮滩蚀退吗?》《以地球系统科学观推动滨海关键带研究——环渤海滨海湿地多圈层耦合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全球战略物资海运时空标识与贸易实时分析》《平流层水汽三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观测、模拟及冰芯记录气候重建》《面向未来的海岸带陆海统筹空间规划 “新双评价”初探》的学术报告。大会报告由辽宁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孙才志教授、专委会主任高建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志丁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程叶青教授主持。


为促进海洋地理学成果孵化与学术传播,本次大会设置了海洋地理学术传播与出版论坛、海洋地理科普讲座等环节。在论坛中,邀请南京大学高建华教授、东北大学修春亮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仝川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狄乾斌教授以及多个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编辑,围绕海洋地理研究热点与服务国家战略核心命题与参会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于谦副教授以《沧海桑田话海岸》为题,作了科普讲座。为配合全国防灾减灾日,与大连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了宣传手册!

  

海洋地理学术传播与出版论坛 


现场发放《海洋灾害科普手册》


5月11日上午举行的分论坛交流,为参会学者及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学术、思想碰撞和展示成果的平台。与会者围绕“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的海岸海洋系统响应”“海岸系统演化中的生态-动力地貌耦合机制”“海岸带蓝碳与关键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人与自然耦合下的流域-河口-陆架多尺度过程与系统韧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蓝色循环经济”“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港航交通经济与海上丝路互联互通”“海洋政治地理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与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全球变化下的海岸海洋生态环境过程与监测”等十大主题,进行了156场学术报告,大家在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真谛。


根据中国地理学会有关通知精神,为充分发挥专委会在学科发展和学术传播中的堡垒作用,会议期间,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2025年度工作会议,讨论了专委会未来的工作要点、海洋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品牌论坛的开发等重要议题。会议期间,专委会党小组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讨论了未来海洋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领域,交流了学术年会开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未来的专委会活动提供了保障。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