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29日,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年会选择在黄河和长江共同流经省区四川举办,以“流域地理与国家江河战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旨在推动流域地理学的发展和服务国家江河战略。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四川省地理学会、《地域研究与开发》、《河南大学学报》以及《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编辑部协办。
与会专家合影
6月28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院长彭立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文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鹿化煜和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苗长虹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院长彭立主持大会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文涛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鹿化煜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苗长虹致辞
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院长彭立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秘书长艾少伟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研究员作了题为《流域地理学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系统梳理了流域地理学的研究特色、重点方向和服务目标。他指出,流域地理应聚焦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佳管理单元,以水为核心,开展地理学地域综合研究。重点围绕河湖关系与水系格局演变、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供需补偿、流域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等内容,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服务生态文明的目标。
杨桂山研究员作报告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鹿化煜教授作了题为《黄河与中国北方沙漠-黄土高原耦合演化的探讨》的报告,他回顾了中国沙漠和黄土高原形成演化的背景和过程,解析了渭河盆地蓝田上新世植被演替与季风降水量变化、上新世中国红粘土堆积以及粉尘排放,湟水西宁盆地河流阶地与地貌变化,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与北方沙漠-黄土高原的演化相互关联。
鹿化煜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朱青研究员作了题为《流域茶园农业面源污染“柔性”管理与“硬性”控制》的报告,围绕氮污染模拟、氮磷生态拦截成效以及耦合模型率定,结合水文土壤单元开展小流域氮排放风险评估。基于茶园坡地面源污染汇流路径与空间热点,实现地表—壤中一体化拦截措施设计。他强调未来面源氮磷流逝控制需因地制宜,在流域尺度上有效结合“柔性管理”与“硬性控制”,做到精准防控、科学施策。
朱青研究员作报告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作了题为《江河流域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地理学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报告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系统阐释了流域地理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包括流域碳转移与碳中和的生态调控机制、区域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优化、江河文明动力以及气候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关联。
苗长虹教授作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成新教授作了题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数的构建与时空演变》的报告,系统呈现了其研究团队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多源时空数据与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重点探讨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维指标的时序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并据此建立了兼顾生态保护的生态文明水平类型划分体系。
王成新教授作报告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宋进喜教授作了题为《渭河潜流带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多界面过程研究》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潜流带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多界面环境行为及其生态风险机制。研究以北洛河流域为典型案例,重点揭示了潜流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微塑料-有机质-重金属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相互作用、自然水文过程与人为活动对污染物共迁移的耦合影响、微塑料介导下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驱动下的污染物空间异质性分布模式、沉水植物根际效应对重金属的定向富集机制等。
宋进喜教授作报告
会议设置3个学术分论坛,并专门设置1个“流域研究青年论坛”,为全国流域地理及相关学科学者提供了交流学术思想和探讨前沿科学问题的平台。 “江河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路径”分论坛围绕江河生态多元维度展开,涵盖典型区域气候-水文系统演变及作用机制、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水文效应、森林扩张对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质量影响、流域生态风险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层面剖析江河生态保护与发展关联科学问题。“流域社会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围绕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关联展开,涵盖城市群人口增长的规模递增效应与空间模式、流域农业转型及生态服务与效应、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等,剖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协调的重点难点问题。“流域灾害防治与数字技术应用”分论坛围绕流域生态监测、灾害风险及数字技术应用展开,涵盖湿地生态系统通量监测网络建设,生态产品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空间权衡、火灾规模对地气反馈放大效应、植被气象干旱灾害的敏感性机制,城市环境风险治理路径、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等、探索流域灾害防治与生态关联机制。“流域研究青年论坛”汇聚众多研究生研究成果,以流域地理研究为基础,融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学术报告与评议交流,推动青年学者在流域复杂系统演变、人地关系互动等研究方向的探讨,助力流域研究领域知识积累与创新发展。
分会场交流讨论
在年会闭幕式上,分会场代表全面回顾了本次年会在学术交流、成果分享等方面取得的收获。《地域研究与开发》编辑部解月主任向大会介绍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栏,期望与会专家学者踊跃投稿。苗长虹主任在总结中指出,目前我国流域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希望黄河分会在AI时代能够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江河战略做出更大贡献。闭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广杰主持。
会议期间,在李劼人纪念馆组织了联合党建活动,共同了解了李劼人先生的先进事迹及其对国家的贡献。
联合党建活动
本次年会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共赢,为继续深化流域地理学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江河战略,共同推动学科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