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70周年暨人文地理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举行。来自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各届校友以及在校师生150余人参加活动,共同回顾北大经济地理70载辉煌历程,展望学科创新发展蓝图。
纪念活动现场
活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致辞并以“北大经济地理专业70年回顾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专业创立70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丰硕成果。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70年来北大经济地理专业的建设成就及其为中国地理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地理学提供了最迫切的时代需求和广阔的研究舞台,人文-经济地理学应赓续前辈薪火、启正后学心智,为开创中国地理学新纪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视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同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彭震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景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视频)等嘉宾应邀先后致辞,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与深厚的合作情谊,并期待未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彭建主持。
贺灿飞院长致辞
葛全胜理事长致辞
特邀嘉宾致辞
开幕式后的“回忆”环节和“献言”环节先后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长春教授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校友会秘书长金鑫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退休教师代表胡兆量教授、董黎明教授、周一星教授、王缉慈教授、唐晓峰教授、韩茂莉教授、吴必虎教授追忆往昔,生动勾勒出北大经济地理专业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校友代表朱祖希、李秉仁、金凤君、王明田、李国平、张辉、高广汉、王演习等深情回忆求学岁月,分享工作实践,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31日下午举办了“人文地理高端论坛”,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领域相关分支机构负责人、部分地理单位代表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会,围绕“人文地理学创新与发展”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高端论坛会场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执行秘书长王岱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分别代表论坛主办单位先后致辞。王岱认为,地理学作为研究人地关系的核心学科,在新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地理学者应当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产业重构、城乡转型、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学科优势,勇于探索创新发展路径。贺灿飞在致辞中指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现实问题,在理论创新和方法革新上不断突破。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主持。
王岱秘书长致辞 贺灿飞院长致辞
论坛特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教授做“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科学与实践新挑战”主旨报告。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懂得历史才能面向未来'的学科"。他通过比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学在研究对象、核心目标、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深入剖析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从国际学术前沿和中国实践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框架、方法工具和应用场景上面临的新使命。特邀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曹广忠教授主持。
宋长青主任做报告
在随后的专题研讨环节,中国地理学会各有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代表围绕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龙花楼从空间重构、人文关怀等角度广泛呼吁重视农业地理和乡村发展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战略实施贡献青年力量。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孙斌栋认为中国在城市地理理论研究中做得多、总结得少,应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然强调了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对当前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表示关切,建议学者们不要机械地做学问,要在学科交叉中保持地理学的学科主体性。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周尚意强调要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呼吁当代学者要找准自身定位,在文化地理学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林生指出健康地理学是问题导向的学科,希望大家思考在环境指标下降、指标体系调整的当下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柴彦威指出在现代技术不断切割人的当下,行为地理学研究仍具有广泛的现实价值,需要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总结、不断革新。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红罡总结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强调要培养既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又具有人文情怀和地理学身份认同的新一代学生。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何书金分析了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认为中国期刊要走电子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理论体系和方法建设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女地理工作者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雯分享了委员会的建设经验,剖析了地理学面临的转型挑战,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术供给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需重新思考地理学在当代的定位和价值。空间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林珲探讨了新技术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强调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地理学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让地理学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科学”。专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研究员主持。
嘉宾发言
论坛自由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曾刚、东北师范大学王士君、山东师范大学王成新、山西师范大学张仲伍、宁夏大学文琦、北京师范大学潘峰华、新疆师范大学孔翔、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正雄等专家和单位代表围绕人文地理学创新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前沿成果,探讨学科发展方向,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自由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晟君研究员主持。
嘉宾自由讨论
论坛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应当立足学科特色,服务国家需求,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应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动学科繁荣发展。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