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14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青岛大学商学院、青岛大学经略海洋研究中心、中国-上合组织国家生态 旅游和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青岛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600余名学者、研究生与业界代表参会。本次年会以“旅游强国建设的学科使命”为主题,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促进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切实履行旅游地理学科在旅游强国战略中的职责与担当,加强旅游地理学界与业界的沟通和交流。
年会开幕式上,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肖江南教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李文革二级巡视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红罡教授先后致辞。
肖江南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青岛大学正在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青岛大学旅游学科长期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的使命,形成了海洋与海岛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文旅、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方向,在一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提升、智库平台建设、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强调,本次会议聚焦“旅游强国建设的学科使命”主题,意义重大,必将为旅游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肖江南教授致辞
李文革在致辞中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近年来,青岛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致力于推动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感悟转型升级。青岛大学旅游教育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是青岛市旅游智库的重要支持力量。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李文革二级巡视员致辞
徐红罡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推进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进程中,旅游地理不仅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路径,更在推动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呼吁,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旅游地理学科更应发挥学科优势,深化跨学科融合,拓展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旅游强国建设贡献地理人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红罡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宏磊重点围绕学术活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共同体与人才梯队建设、先进集体与典型代表五个方面回顾了专委会2024-2025年度的工作进展。年会开幕式由青岛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王庆金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张宏磊秘书长做工作汇报
青岛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王庆金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张道泉(T.C. Chang)教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姜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紫琼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陶伟教授、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周安斌董事长、青岛大学商学院肖建红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道泉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剖析了亚洲旅游研究对西方或全球北方旅游研究的回应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贡献,然后从旅游解说中的地方表达、全球南方与全球东方城市等视角深入阐释了亚洲旅游研究的图景。在对亚洲旅游研究的未来展望中,他呼吁,一要深入探究亚洲的旅行历史、价值观、国内旅游、朝圣、文化习俗等主题;二要发展扎根理论,切勿盲目模仿和移植西方模式;三要从亚洲发声,鼓励更多亚洲学者研究亚洲,强化旅游研究的“亚洲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张道泉(T.C. Chang)教授作主旨报告
姜波教授在报告中首先论述了海洋考古的重要意义,指出“向海而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另一种性格,“梯航万国”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方式,“洋务救国”是近现代中国转型自救的历程。他从郑和时代的“海洋体系”、深海考古技术的突破、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海港作为中华文明史的航海记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品、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讲述了海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新进展。
山东大学姜波教授作主旨报告
吴必虎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从空间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地理学批判、后殖民批判主义、后殖民主义批判语境下的知识地理学史视角论述了知识地理学的内涵;并结合个人教育背景,从城市居民出游规律、旅游系统理论、昂谱理论(RMP)、环城游憩带理论(ReBAM)、恋地主义原真性理论、游历理论与目的地书写的学术生涯生动讲述了以游历为核心的学术闭环的形成及个人知识地理学的建构历程。
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紫琼教授认为在线旅游评论等用户生成内容(UGC)有效缓解了旅游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游客更真实地了解目的地、酒店及体验项目,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旅游业从业者通过在线评论可以洞察游客需求,优化服务,从而提高预订率和复购率。她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在旅游服务(酒店预订)中,不全面或不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成的评论摘要对游客酒店决策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紫琼教授作主旨报告
陶伟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减贫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为MDGs和SDGs减贫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非遗减贫是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她结合贵州瑶族村寨高华村非遗减贫案例,深入解析了非遗减贫的实践路径。最后,她从可持续性升级、数字化深度赋能、利益分配机制优化等方面提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减贫与非遗减贫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陶伟教授作主旨报告
周安斌董事长在报告中指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加持下,数实融合的理念,可以通过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及生态驱动的路径,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激活文旅消费新市场。他结合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年实践,阐述了“文化IP化,IP数字化,数实产业化”的数实融合激活文旅消费新市场的金东路径。
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周安斌董事长做主旨报告
肖建红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号子:长岛渔号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情况,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双路径策略理论框架;并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剖析了海洋号子的非市场价值,指出经济社会面临的各种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估值具有显著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需要纳入非使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偏好异质性。
青岛大学商学院肖建红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徐红罡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章锦河教授先后主持了主旨报告。
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章锦河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年会期间组织了30个平行分论坛,300多名与会者围绕海洋海岛旅游、乡村旅游、数智文旅、遗产旅游等议题分享了科研成果。会议还设置了青年学者与研究生工作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钢华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研究中的理论与理论贡献”的学术报告。大会同期举行了第二届旅游地理本科生调研大赛决赛。
中山大学陈钢华教授作学术报告
平行论坛
第二届旅游地理本科生调研大赛决赛现场
本届大会设置了四场圆桌论坛,先后由青岛大学商学院郭永锐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张宏磊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李咪咪教授、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李伯华教授、青岛大学商学院赵玉宗教授主持。
青岛大学郭永锐教授主持圆桌论坛
在“学术期刊与高质量旅游研究”圆桌论坛中,邀请《地理研究》王立新专职副主编、《旅游论坛》吕观盛常务副主编、《旅游学刊》刘鲁编辑、《热带地理》李小玲执行副主编、《人文地理》高岩辉编辑、《商业经济与管理》郭宝才副主编、《中国生态旅游》宁志中副主编围绕旅游地理及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发表展开了交流讨论。
圆桌论坛一:学术期刊与高质量旅游研究
在“与中国旅游地理学同步而行:老虎的学术画像”圆桌论坛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戴林琳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宁副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黄潇婷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纪凤仪助理研究员重温了吴必虎教授学术生涯中的一个个高光时刻,呈现了杰出旅游地理学者个人学术追求与学科整体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画卷。
圆桌论坛二:与中国旅游地理学同步而行:老虎的学术画像
在“旅游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学科使命”圆桌论坛中,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戴光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山副教授、新疆大学旅游学院谢霞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杨效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尹振英副教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余意峰教授结合自身科研和教学经历,交流了旅游地理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
圆桌论坛三:旅游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学科使命
在“旅游地理青年学者的学术路径与职业发展”圆桌论坛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梁增贤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刘佳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孙晋坤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张圆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朱鹤副研究员、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邹永广教授结合自身学术路径,回顾了自身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学术成长道路上的心得与经验。
圆桌论坛四:旅游地理青年学者的学术路径与职业发展
年会闭幕式由青岛大学商学院赵玉宗教授主持。徐红罡主任作总结发言,对青岛大学给予会议的大力支持表达了感谢,并总结了本次年会的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业界的600余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会。二是聚焦学科使命,关注全球性议题,回应国家战略。三是主题鲜明、议题多元,涵盖了海洋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与气候变化等前沿话题。四是既有学术传承,又展现了旅游地理研究的青春力量。大会不仅凝聚了学术共识,也明确了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使命,为推动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迈上新台阶注入了强劲动力。
青岛大学赵玉宗教授主持闭幕式
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红罡教授作总结发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