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绘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发现了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界线——“瑷珲-腾冲线”。该线是中国地理学家首次通过手动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结论的简明、直观和稳定与其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的成因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长期以来,“胡焕庸线”已超越人口地理的范畴,被广泛应用于人地关系所能触及的诸多领域,成为稳定的国情地理界限。“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发表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人口仅为4.58亿人,而今,“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
201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文章中指出,“‘胡焕庸线’东南方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该线西北方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6%的人口……。说基本国情,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2024年,发表的“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文中综合研判,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我国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
值此重大科学发现90周年之际,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服务国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决定,联合中国人口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拟于2025年11月29-30日在上海举办“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学术研讨会”。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启动参会注册,诚邀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团队代表及研究生踊跃参会。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人口学会
华东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二、主题与议题
会议主题:
中国人口的增减分化与区域均衡发展
主要议题:
1. 胡焕庸与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
2. 胡焕庸线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
3.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4.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人口
6. 新时期中国人口的区域均衡发展路径
7.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人口地理学
8. 老龄化与健康地理
9. 城市社会结构与文化空间
10. 中国地理国情教育
三、大会秘书处
秘书长:卿石松
副秘书长:顾高翔、蒋雪中、夏海斌
四、重要节点
大会注册及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
以邮件形式确定参会人员:2025年11月8日左右
五、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25年11月28-30日(11月28日报到)
地点
中国商飞学苑中心(上海闵行区江川东路100号)
六、参会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参会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
七、论文征集
本次会议面向参会学者和研究生征集会议论文,截止时间是2025年10月31日。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网址至浏览器填写论文题目和摘要,选题请围绕上述会议议题,论文摘要中英文皆可,内容包括题目、著者、著者单位、摘要(600-900字)、关键词(3-6个)。
(https://www.wjx.cn/vm/wqTrWwu.aspx#)
如提交论文全文,格式请参考以下要求:
1. 文章。一般包括:题目、著者、著者单位邮编等、摘要(600-900字)、关键词(3-6个)、引言、正文、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题目,三号;正文,宋体,小四号,行间距1.5倍,字数,7000字以内。文字叙述、图、表等不得重复。
2. 标题与编号。标题,黑体,四号。一级标题序号为“1”,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序号为“1.1”,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序号为“1.1.1”,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四级标题序号为“(1)”,末尾加标点符号,不独占行。
3. 表格。采用三线表,表题列于表上,标清数据的单位。
4. 图。需在正文中相应处直接给出,并在图下方给出中文图题、图注。曲线图给出中文坐标名和单位,图中线条务求准确光滑,图内文字尽量简明。图题、坐标的中文标目、单位都要给齐。
5.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进行文内标注和文后著录,即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序号用方括号括起,置于文中提及的文献著者、引文或叙述文字末尾的右上角。
6. 其它。文后可以列出资助项目名称(批准号),致谢等说明。
八、联系方式
咨询邮箱:
huhuanyongecnu@163.com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418室
联系人:
夏海斌 13761112259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陈益豪 18316746883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顾高翔 13661735874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