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在兰州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5 年 9 月 19-21 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植被结构功能与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在兰州大学召开。全国百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 600 余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会。大会以“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为主题,聚焦生物分布格局与生态过程机制、生态脆弱区精准识别、屏障体系优化布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议题,服务国家生态韧性网络构建。


9月20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陈发虎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傅声雷教授,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勾晓华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育教授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陈发虎院士致开幕词

 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傅声雷教授致辞

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勾晓华教授致欢迎辞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育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朱教君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扬研究员作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综合自然地理学项目主任高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尔源研究员先后主持报告。


傅伯杰院士以“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大科学计划:概念框架与研究主题”为题,剖析了该大科学计划的核心概念框架,界定了关键的研究主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作学术报告


陈发虎院士的报告聚焦“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依托最新研究成果,从不同区域、多个层面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作学术报告


黄建平院士以“气候危机与生态突变”为题,从气候危机的演变趋势切入,剖析了气候危机与生态突变之间的内在关联,阐述了生态突变的触发机制、预警信号及应对策略。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作学术报告


孙航院士围绕“全球被子植物空间格局及其起源”,梳理了全球被子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追溯其起源与演化历程,揭示了驱动被子植物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作学术报告


朱教君院士以“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为题,阐述了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当前现状与面临的现实挑战,针对性的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设路径与技术方案。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朱教君院士作学术报告


高扬研究员以“土壤、湿地和植被生态系统碳汇精准核算”为题,聚焦土壤、湿地、植被三大关键生态系统,深入阐述了碳汇精准核算的技术路径、核心难点及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扬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9月21日下午,第二阶段的大会主旨报告邀请了兰州大学邓建明教授,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北京大学王少鹏教授、朱彪教授、沈泽昊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报告先后由勾晓华教授和天津大学宋照亮教授主持。

邓建明教授做了题为“水分调控植物代谢及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般性规律”的报告,阐述水分作为核心驱动力,如何从植物个体代谢基础层面层层递进地塑造植物群落结构,并最终决定生态系统功能的规律。

兰州大学邓建明教授作学术报告


贺强教授以“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从局域实践到全球协作”为题,从微生态学与宏生态学的关系出发,研究食草动物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环境变化对食草作用的调控机制,以及河口鱼类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保护实践与政策倡导。

复旦大学贺强教授作学术报告


王少鹏教授做了题为“多样性-稳定性理论的时空尺度拓展”的报告,讨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提出多尺度稳定性研究框架,揭示时间序列长度对生态学推断的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王少鹏教授作学术报告


朱彪教授做了题为“根系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联”的报告,结合丰富的实验数据与理论支持,阐述植物根系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内在关联。

北京大学朱彪教授作学术报告


董金玮研究员以“农业土地系统变化的多维度遥感监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为题,展示如何利用遥感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推动农业监测从传统“面积统计”向“多维度、高精度、近实时”认知转变,产出作物分布、灌溉、农膜等数据产品,揭示耕地管理在生态效应与粮食安全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金玮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沈泽昊教授做了题为“火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的报告,阐述全球野火研究正经历深刻变革,提出以“人类世”为核心框架理解当代野火问题,强调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主导作用,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揭示被传统方法忽略的火灾细节。

北京大学沈泽昊教授作学术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展现了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性。


9月20日下午,分会场交流正式拉开序幕。15个分会场主题涉及“生物地理学前沿”、“新型遥感与生物地理大数据”、“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地理与生物入侵防控”、“生物功能性状的格局、过程和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全球变化影响下生物地理过程与演变机理”、“树木年轮与全球变化”、“气候变化与生物地理响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理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物地理格局及过程与机制”、“生物地理与生态修复”等关键方向,全面覆盖学科热点与前沿议题。会议期间共开展270场分会场报告,并展出30份学术墙报,全面呈现了我国生物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促进青年学者成长,会前专门组织了三场专题培训,围绕“生态遥感方法及其应用”“树轮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和“生态系统模拟及其应用”开展系统讲授,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9月21日下午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毅峰研究员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表示本届大会系统展示了我国生物地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化了学界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需求的理解,为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平台,对推动我国生物地理学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勾晓华副校长宣布了第五届中国生物地理学大会的承办单位——河北大学。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付永硕教授主持。


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毅峰研究员作总结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付永硕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本次大会通过丰富的学术交流形式,展现了四大亮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学科发展方向;覆盖全域研究尺度,成果兼具深度与广度;青年学者力量崛起,为学科注入不竭动力;促进代际学术传承,强化了学术共同体建设。大会全面展示了我国生物地理学的最新进展与活力,也为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