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日地理学界学术交流,由中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联合日本地理学会交流专门委员会及其中国地理研究小组共同组织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动向与中日学术交流”专题研讨会于9月21日在2025年日本地理学会秋季年会(总第108届会议)期间举行。研讨会邀请了部分留日归国的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分享近年的研究进展,并邀请熟悉中日两国人文地理学的日本学者担任主持与评议。两国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围绕现代社会面临的地理学问题以及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展开研讨,深化相关领域对话,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研讨会面向社会公开,部分中日地理学会会员和日本民众参加了会议。
21日下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日本弘前大学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日地理学界的交流历史,强调中国地理学会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中日两国地理学会、学界的合作关系,倡议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联合学术会议、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联合发表学术成果等活动。日本地理学会交流专门委员会委员长、立命馆大学矢野桂司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中日地理学界长期的友好交流,希望未来不断扩展交流形式,共同促进中日、东亚以及整个亚洲的地理学发展。开幕式由日本地理学会中国地理研究小组负责人、横滨市立大学小野寺淳教授主持。

中国地理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致辞

日本地理学会交流专门委员会委员长、立命馆大学矢野桂司教授致辞

日本地理学会中国地理研究小组负责人、横滨市立大学小野寺淳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的交流环节先后由日本立命馆大学荒木一视教授、神户大学山崎健名誉教授、爱知大学冈本耕平教授主持。
第一个交流单元,上海师范大学王承云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陈林副教授作学术报告。王承云教授以“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协同研究”为题,聚焦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域,通过分析110个城市的研究合作论文、共同专利及合作项目数据,揭示了2005-2019年间创新合作网络的状况与问题,识别出了东强西弱、北密南疏的空间格局,提出了加强成渝与长江中下游联动的发展路径。陈林副教授以“中国广东省的田园回归现象及其形成机制”为题,在介绍中国农村地理学研究动态及农村人口回流现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为案例,考察了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的集体行为并深入分析了驱动机制。

上海师范大学王承云教授作学术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陈林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立命馆大学荒木一视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第二个交流单元,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和广州大学周雯婷副教授作学术报告。刘云刚教授以“留学的地缘政治——在华越南留学生的空间实践与身份构建”为题,在梳理中国的留学生接收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日常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了在华越南籍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身份建构及其地缘政治背景,指出留学活动不仅是文化教育交流更需考量政治外交维度。周雯婷副教授以“移民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课题”为题,梳理了中国的跨国移民人口发展动态、外国人聚居区的演变以及相关移民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移民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从传统的特定城市和移民群体案例研究转向新文化地理学兴起下的社会文化视角、进而迈向契合中国语境的新理论构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结合北京韩国人聚居区和苏州日本人聚居区的研究案例,指出跨国移民社会空间是跨国移民与本地居民接触与交往的重要场域。

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作学术报告

广州大学周雯婷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神户大学山崎健名誉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第三个交流单元,同济大学王德教授和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作学术报告。王德教授以“上海大都市圈边界划分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讨”为题,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参照美日等国都市圈划分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将“从周边地区至中心城区的内向通勤率≥2%”作为主要标准,构建了通勤联系下的都市圈划分方案,并指出基于通勤划定的上海都市圈空间范围显著小于国外同类都市圈。柴彦威教授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与行为地理学发展”为题,系统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及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行为地理学在时空间行为交互上理论深化以及考量生活空间规划、生活时间规划与时空行为规划的实践创新。

同济大学王德教授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作学术报告

爱知大学冈本耕平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研讨会最后的研讨环节,东京大学荒井良雄名誉教授、日本大学佐野充名誉教授、京都大学小岛泰雄教授进行了综合评述。他们认为本次会议凸显了中日学术交流的实质成果,通过学术报告也充分确认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已经达到与国际比肩的新高度。展望未来,期待中国人文地理学者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的地理学研究手法,根据其自身宏大而动态的地理规模,展现独特的研究范式。

东京大学荒井良雄教授点评

日本大学佐野充教授点评

京都大学小岛泰雄教授点评
研讨会总结认为,中国地理学因其历史沿革,形成了以理科化、宏观化、实证主义为主流,并受国家空间规划深刻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中日地理学交流网络,使其成为孕育下一代突破性成果的沃土,在未来十年乃至更远的将来,持续推动中日两国地理学的共同繁荣。

参加研讨会的主要人员合影
中日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界一直保持着友好丰富的学术交流,包括日中地理学会议、中日韩地理学国际会议、亚洲地理学会等交流平台以及在中国地理学大会和日本地理学会学术会议上分设中日人文地理学交流专会。2015年在日本爱媛大学举办的日本地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上首次设立了“现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专题会场、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专设“中日人文地理学”专题会场、201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地理学大会上专设“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专题会场。这些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文地理工作者的学术交流,而且深化了两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的相互了解,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供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林)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