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在武汉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11月7-9日,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以“创新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主题,旨在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学科理论范式、研究视角与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拓展。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承办,中国地理学会所属17个人文-经济领域专业委员会、分会以及湖北省地理学会协办。来自全国主要高校、科研院所1300余名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11月8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教授在致辞中向全体参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心华中师范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和地理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在致辞中向关心和支持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同仁、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高度肯定了人文地理学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他强调,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向人文地理学提出迫切的时代需求,也为人文地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并勉励与会专家学者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突破与高质量发展。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宋长青教授主持。



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教授致辞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致辞


图片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负责人授证仪式。葛全胜理事长,中国地理学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庆媛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向专委会负责人颁发了聘书。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执行秘书长王岱宣读了中国地理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决定。


图片

学会领导和新履职的专委会主任合影


图片

学会领导和新履职的专委会秘书长合影


开幕式后的大会报告环节,宋长青教授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使命与挑战”为题,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学科理论范式、研究视角与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拓展,为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杜德斌教授,以“百年变局与世界地理学科的复兴”为题,剖析了当前全球格局演变背景下世界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随着地缘政治重构和全球治理体系调整,地理学需回归“世界”视角,强化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以“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与展望”为题,系统回顾了我国行为地理学从引介到本土化的演进历程。他强调,面对新型城镇化与数字化转型,行为地理学需融合时空大数据与个体行为分析,深化“人-地”互动机制研究,拓展在智慧出行、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语境的行为范式,助力“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云刚教授在题为“政治地理学学科进展与发展设想”的报告中强调,政治地理学需突破传统边界、视角思维转向,关注新兴要素对地缘格局的重塑,强化对南海、边疆等关键区域的实证研究,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政策效用的中国特色政治地理学,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敖荣军教授以“包容奋进、固本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发展回顾”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和主要突破。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和商务印书馆李平编审先后主持了上午的大会报告。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华中师大城环学院院长敖荣军教授介绍学科建设


图片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贺灿飞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图片

商务印书馆李平编审主持大会报告


下午的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和朱晟君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林李月研究员,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董冠鹏教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袁振杰教授,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汝资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王少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裕瑞研究员、宋周莺研究员、王介勇研究员、王振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磊研究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徐红罡教授,分别围绕“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思考”、“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多栖生计视角下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转变:特征、过程与机理”“深度时空统计建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与地方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向碳中和: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进与达峰模拟”、“乡村转型机理与建设模式”、“‘一带一路’与贸易地理”、“农业地理工程的实践需求导向与研创案例解析”、“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助力两山转化和制度型开放的实践”、“高铁交通与国土空间治理”、“‘旅游地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进展、成效和展望”等主题作学术报告。各项报告主题跨越理论与应用边界、贯穿全球视野到区域实践,连接模型构建与智能前沿,既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深化开辟了新路径,也彰显了人文地理学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会报告先后由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房德琳副教授、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星研究员和华中师范大学朱媛媛教授主持。


图片

南昌大学李汝资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广州大学袁振杰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所王磊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李裕瑞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王介勇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王振波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武汉大学王少剑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林李月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北京大学朱晟君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宋周莺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图片

北京大学林坚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片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房德琳副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图片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星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朱媛媛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11月9日,大会专题分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顺利召开。分论坛聚焦“地理工程与科研实践”“人地耦合与高质量发展”“AI与人文地理学创新”以及“人文空间与优化方法”等多个前沿方向,组织了近70个分论坛,13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学生作学术报告。与会学者重点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以及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学科范式变革与发展新趋势;深入交流了时空大数据、数字社会、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技术赋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路径;并围绕全球化变局与区域发展、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城乡绿色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多维度对话,充分展现了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应用方面的广阔前景。


本次大会紧密呼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汇聚了全国人文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了学科理论范式、研究视角与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拓展。会议聚焦方法论前沿,充分展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分享了公众参与、行动研究等新范式的探索经验。为推动人文地理学科代际传承与范式创新,大会报告环节采取由相关专业委员会直接推荐报告人,一批“80后”青年学者站上千人主会场讲台,年轻声音成为本次大会最亮风景。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