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31日,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经济地理》杂志社、湖南省自然资源学会、湖南省地理学会联合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分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以“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地理学”为主题,以线上会议和网络直播为主,同时,在长沙和北京分别设立两个线下会场进行现场直播。来自全国15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6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注册并参会。中国地理学会微站对开幕式及大会报告进行了全程直播,吸引了全国经济地理学者等学界同仁的广为关注,人气高峰达2.3万人。
1961年,中国地理学会在上海召开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历任主任有曹廷藩、周立三、李文彦、陆大道、樊杰、刘卫东,现任主任金凤君。历经风雨六十年,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会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分支机构之一。专业委员会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加强了国内经济地理学者之间的交流,引领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为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1981年,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周立三院士、吴传钧院士等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联合创办了《经济地理》杂志。40年来,《经济地理》兼容地理学和经济学优势,见证和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成就,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培育和壮大了经济地理学专业人才队伍,该刊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术期刊。
2021年,恰逢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以及《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为继承老一辈经济地理学家的求实创新精神,应对世界秩序重塑、新冠疫情、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变化和“双碳目标”等影响,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的新因素,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国土空间开发等对经济地理学提出的新理论、新方向与新方法的创新需求,经主办单位协商决定联合召开此次会议。
10月30日,举行会议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和第一节大会报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长刘长庚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经济地理》专职副主编魏晓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凤君研究员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刘长庚校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地理》期刊的支持力度,并热情邀请参会专家学者在方便时候来校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陈发虎理事长对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60年以及《经济地理》学术期刊40年发展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并对未来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充满期许。金凤君主任回顾了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六十年发展历程与成就,展望了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地理学。魏晓副主编简要回顾了《经济地理》创刊四十年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向历届编委会以及支持期刊发展的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经济地理》期刊卓越向上。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地理学评论》(第9辑)“新时期经济地理学创新与发展”发布仪式,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姣娥研究员代表全体作者和编委介绍了2020年“经济地理学创新与发展论坛”的活动情况以及《地理学评论》(第9辑)的主要内容和编撰过程。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陆大道研究员做了题为“对学风与创新文化的几点认识”的特邀报告。陆院士结合自身数十年科学研究经验,对青年学者提出殷切期望。他指出,要坚持不断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的扎实学风和创新文化对发展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广大青年学者做学问要端正态度、用心观察、客观分析、准确表述,要厚积薄发、团结协作,写好每一篇文章或研究报告。
《经济地理》学术期刊主编、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樊杰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沿革与策略”的主题报告。他回顾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和定位,提出要充分考虑地表系统的复杂性、新技术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发挥经济地理的“学科位+应用位”的观点,要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全时空、全领域、全方位地发展经济地理学。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过程、针对全球化新趋势、围绕影响经济地理过程和格局的新因素和新机制开展经济地理研究,强化对全球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对发展中国家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
著名经济地理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杨伟聪教授做了“Theorizing in Economic Geography”主题报告,提出对经济地理论创新的三个考量:一是可实践的;二是具有可解释性;三是中等尺度的。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在“陆地表层系统过程认知的数据基础”主题报告中,提出大数据为科学解析复杂地表现象提供了有力基础与条件。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成就,同时,也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强调“要产出对世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解决当下存在问题的出路在于树立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健康机制(指挥棒)和加强与西方学者的深度对话。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以“现代人地系统与人文—经济地理研究”为题的报告,指出了现代人地系统与人文-经济地理的关系,提出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开展人文-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关键要素研究,并展示现代地理工程综合改造黄土高原地区的成功案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追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出现的理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评述了其发展的主要脉络与未来的发展前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做了“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思考”主题报告,指出在技术不断发展和学科交叉的背景下,从继承、集成 和创新的视角出发,我国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概况为:演化经济地理学、模拟经济地理学、技术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网络经济地理学和虚拟经济地理学。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陈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张虹鸥研究员也分别对长三角、黄河流域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分享了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报告会分别由宋长青教授和金凤君研究员主持。
10月30日下午,举行了《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苏昌贵研究员作了“《经济地理》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主题报告,全面回顾了《经济地理》40年创刊、发展、成长历史,提出了未来期刊主要工作思路。山东师范大学程钰教授做了“我与《经济地理》共成长”主题报告,介绍了期刊与其科研成长的历程与经验。《经济地理》编辑部发布了《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杰出贡献作者、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突出贡献编委、优秀审稿专家、高施引期刊等奖项。
本次会议围绕经济地理格局、地域功能理论、交通地理、创新地理、海洋地理、产业地理、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等学科方向,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等区域类型,海外园区、双碳与能源转型、两山价值转化、公共服务、人口收缩、乡村振兴等重点话题设置了18个专题分会场,共做学术报告226个,分别于30日、31日以线上交流的形式进行,平均每个分会场在线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参会者还围绕各专题领域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取向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讨论激烈、点评精彩,很好地展示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创新成果和精神风貌。
10月31日下午举行大会闭幕式,由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经济地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地理》副主编魏晓研究员主持。各分会场召集人总结了本分会场交流情况。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张虹鸥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全面总结大会成果。他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盛会,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了学科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度研判了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研讨了新的研究热点与重大问题,对于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引作用。
除学术研讨会外,本次学术庆典活动还邀请了全国地理学界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界的18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了寄语,《经济地理》期刊组织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和《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纪念特辑”“青年作者专栏”等,系统回顾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历程,指出学科未来研究的前沿方向和重要领域,展现青年经济地理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供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经济地理》杂志社)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