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2021 | 海岸海岛资源环境与海洋空间规划分会场活动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15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图片

图片


2021年12月12-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本次大会以“时代挑战理论创新 社会实践”为主题,总结、交流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共设立48个分会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张振克教授、高建华教授召集的第6分会场“海岸海岛资源环境与海洋空间规划”于2021年12月15日召开。该分会场共有10个报告,报告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宁波大学、珠海市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张振克教授主持线上会议。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所研究所曾江宁教授做了“海洋空间规划与国际合作动态”,回顾了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管理的演进,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中海洋空间规划的主要问题与学科归属,展示了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逻辑与时代理念,并介绍了我国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海洋空间规划研究院”为代表的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空间规划的工作动态。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余克服教授做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报告,聚焦于珊瑚礁的长期研究,介绍了其团队在涠洲岛、南海岛礁的相关研究,涠洲岛珊瑚礁恢复试验区建设的最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江志坚研究员就“富营养化对海草床储碳功能的影响”做了精彩报告,解译了海草床相关的蓝碳和碳汇作用,展现了富营养化影响机理微观尺度的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张振克教授做了“跨学科视角海岸带的复杂性与海岸带管理的思考(案例与分析)”,就海岸带复杂性和海岸带管理做了理论分析与案例剖析,报告分享了海滩整治、海岸工程以及沿海开发的相关案例,从特殊到一般,指出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发展中仍然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兼容性不够、生态开发支撑不足等问题,沿海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系还存在多部门管理、跨部门协作不够、科技与智库支撑不力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吴晓教授在“人新世三角洲面临的严峻挑战: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的报告中,从全球变化视角就黄河三角洲开发保护中的地貌学、生态学和环境学问题做了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南京大学左平副教授做了“中国典型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分析:以盐城为例”的报告,就滨海湿地保护与岸线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南京大学石勇助理研究员做了题目为“冬季风暴驱动下北黄海的物质跨锋面输运”的报告,结合在北黄海的观测和遥感研究,展示了温带气旋影响下的近岸物质输运和演化规律。


宁波大学李加林教授的报告“东海区大陆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基于1990-2020年的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对东海区大陆海岸带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海岸带带演变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三十年变化显著,且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河口、海湾、城市等级较高区域。海岸带生态风险呈现出向沿海地区增加的趋势,沿海城市的生态风险大幅上升。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曹雯婷博士做了“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海岸带遥感监测”的报告,以多源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海岸变化特征监测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已在舟山群岛、海南新村港等区域成功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在1986-2017年岸线向海迅猛扩张,潮滩面积显著下降;城市用地面积从97 km2到456 km2,增加近4倍。其中,新增城市用地主要集中在腹地较大的中心岛和副中心岛;农用地和水域是新增城市用地的主要转换来源。受政策驱动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城市用地增量自2004年起显著增加,占研究期总增量的82%。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昀工程师压轴,做了“基于陆海空间差异分析的海洋“两空间”规划管控机制研究——以珠海为例”,详细报告了珠海市海洋空间规划的理念、规划管控对象和空间分布,为涉及海岸海洋、海岛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范例。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左平副教授对专题会报告做了点评:分会场报告内容丰富,密切结合海洋地理研究领域的现实问题,涉及中国沿海主要典型区域的海岸开发、生态保护以及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中国海岸绵长,有18000千米的大陆岸线,近海岛屿众多,数量超过11000个。多样的海岸类型和众多岛屿是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依托,我国南海、东海岛屿还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海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基于海陆统筹和规划“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美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岸带是大势所趋。


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关注世界海岸海洋问题,关注走出去发展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深度参与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支撑是学界应该关注的新领域。



文 | 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张振克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