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18-05-11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08.9.25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大会”于2008年9月19-2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学隆重召开。作为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三家联合主办的具有几十年传统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本次会议由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学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遥感技术应用学会等单位协办。会议得到新疆大学校、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场地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布置和安排,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次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学术会议,来自全国科研、教学、地图出版以及测绘行政生产单位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有不少国内著名的教授和专家,包括20多位教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家耀教授亲临大会主持和指导。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学李治林教授专程前来祝贺并做精彩报告,中国测绘学会秘书长李根洪研究员亲临开幕式并致辞。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地图学与GIS:创新、服务与和谐发展”。有102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涵盖现代地图学和GIS理论与方法、现代地图学和GIS的技术创新与系统研发、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地图学和GIS教育与人才培养四研究领域共计22个主题。会议举办了一天的大会主题报告会、9场专题报告会(36个专题报告)和专门的“3S”技术与产品展览。会议之后,组织了部分与会代表分赴新疆南、北疆进行参观和考察活动。
  大会开幕式由本次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刘志辉教授主持。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家耀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产业中心主任、中国超图公司董事长钟耳顺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范本贤研究员先后代表三个专业委员会致辞,既对全国地图学与GIS的发展现状做出评价,又对三家联合召开这种高级别、大规模学术研讨会表示极大的热忱和期望。中国测绘学会李根洪秘书长、国际制图协会(ICA)李治林副主席分别代表中国测绘学会和ICA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将该项三家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办成一种定期的、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大会,以此推动中国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持续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
  在大会专题报告中,王家耀、钟耳顺两位主任委员的报告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意义。王家耀院士以“地图学的‘变’与‘不变’”为题做大会主题报告。他认为地图学不变的是其经久不衰的学科基础和内核,即基本原理、方法和三大组成要素;变化的是在新技术环境牵引下和新应用需求推动下所产生的地图功能延伸和扩展,以及以新面貌出现的地图制图方法和技术。地图学的“变”与“不变”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变”是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不变”是其科学根基和学科地位的象征。我们只有牢牢把握地图学的基础内核,在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中打下扎实的地图学基本功,才能在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加强地图学的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通信等现代新技术武装地图学,使地图工具和产品不断适应新形势,展开新应用,地图学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王院士的报告立意高深,阐述精辟,使与会代表受益非浅。
  钟耳顺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在介绍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有关进展如面向架构的体系结构(SOA)、技术开发实践和GIS软件平台发展走向等的基础上,他重点阐述了Neogeography(新地理学)有关概念和国际发展情况。Neogeography是指非GIS和制图专业人员基于公共平台或者私有平台,分享和提供各类信息,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工具制作地图和地理信息,为个人和团体服务,而不是规范的处理和分析。大众不仅是地理信息的受用者,也是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信息提供者。他认为,随着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飞速发展,Neogeography将极大地改变GIS的应用模式。国际上许多专家高度重视Neogeography的发展,有人甚至称这是地理信息的复活或第二次生命。钟耳顺认为,尽管我国开放式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仍有待提升,但是地图界和GIS界应该重视Neogeography的发展,并给予引导。他认为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型IT企业的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同时也在改变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钟主任的精彩报告同样在与会代表中引起极大反响。
  此外,李治林教授的“互联网时代制图学的挑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王铮研究员的“空间运筹及其应用”、刘志辉院长的“新疆融雪洪水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齐清文研究员的“信息时代专题地图制图的技术特征和热点应用领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王东华副主任的“国家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与更新”、范本贤副主任委员的“国际合作地质编图的新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超岭研究员的“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平台架构及其应用----网格GIS技术在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研究中的应用”、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刘耀林院长的“空间数据挖掘与工程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龙毅教授的“电子地图学研究与教学探索”等其余九个大会报告分别从网络地图学、GIS中的空间运筹模型、区域防灾决策支持系统、专题地图制图、国家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地质制图、网格GIS、空间数据挖掘、电子地图学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地图学与GIS领域近年来的学科和工程进展,代表了该学科当今的前沿发展水平。
  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检验和展示了近几年来国内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内取得的自主创新、广泛应用与信息服务的成果,营造了现代地图学与GIS学术界百家争鸣、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本次会议是全国地图学与GIS领域的一次盛会,地理学、测绘学、地质等学科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基于不同学科背景,汇报和交流了近几年来在地图学与GIS理论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主题覆盖面很广,既有关于国家级基础地形图数据库研发等大问题的讨论,也有线状要素综合的组合优化算法等精细问题的讨论;既关注于地图语言学、电子地图学、网络地图学、现代海图学等学科体系的思考,也有单项地图学与GIS课程的设计研究;既讨论地理空间信息多级网络等的理论和方法,也介绍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体系;既有关于农业、矿山、地下水、城乡规划等GIS系统建设的经验,也有GIS在专业化工程测绘和政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技术设计和讨论;还有关于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图像快速分类和成图等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北京超图、北京现代天目、北京天拓等公司还在分会场上做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的大会和专题报告,角度不同,特色各异,体现了国内地图学与GIS领域自主知识创新气氛浓厚,科技成果向深度和广度应用,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和视角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格局。
  二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宣传和展示了以新疆为主的西部地区在地图学、遥感和GIS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通过野外考察加深了对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人文和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对推动我国西北地区地图学与GIS学科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此次学术会议在美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召开,宣传和展示了新疆大学、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新疆测绘局系统在地图制图、GIS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发、面向数字区域及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学科技术积累和成就。此外,来自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也介绍了所在省区的地图学与GIS研究成果。通过对南、北疆的野外考察,代表们在惊叹新疆幅员之广、景色之美、少数民族风情之独特之余,也在探讨如何将3S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保护和开发新疆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应用于巩固祖国疆域的国防事业中。地图学与GIS人才教育也是代表们讨论较多的话题。虽然目前全国已有180多所大学开办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西北地区无论从办学层次还是从办学条件来看与东部地区都有较大差距。因此三个专业委员会今后应该多倾注精力于西北地区的地图学与GIS人才教育和培养中。
  三是研究并制定了三个专业委员会今后继续加强合作、使该项学术会议提升到一个新台阶的模式。“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但受国家形势和专业委员会换届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六届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各不相同,有时长达十多年没有开一次全国性的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研究决定:今后每四年召开一次三个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大会。每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在前一次会议上以竞标的方式确定。在本次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经过代表演讲、竞标和表决,确定2012年和2016年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大会分别由广州中山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承办。在两届大会之间,各专业委员会可根据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产业化等形势发展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和召开自己的学术研讨会,也可邀请其它两个专业委员会来参加某些特定的学术会议。这种模式的确定,使专业委员会的活动纳入了定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制度化轨道,将会使三个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学术交流、总结和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推动学科建设”的功能发挥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