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27日,2020年中国水文地理学术年会在天津大学隆重召开。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天津市环渤海地球关键带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承办,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市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协办。本次会议采用线下报告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约15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现场参会,线上参会人数高峰时段近600人。
9月2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于静洁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刘丛强、夏军,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天津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王中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工程学科主任李万红、地球科学部一处处长熊巨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出席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元英进教授代表天津大学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嘉宾表达了问候,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天津大学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起源地——北洋大学的历史。刘丛强院士代表承办方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欢迎各位代表的莅临参会,介绍了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的成立背景和发展概况。刘丛强表示,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将推进天津大学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夏军院士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对本次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王中良教授代表天津市地理学会感谢本次学术年会选择在天津召开,预祝会议成功。李万红主任介绍了水文学在水利工程学科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熊巨华处长介绍了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的新动态,强调了水文学对地球科学部“宜居地球”战略的支撑性作用。
开幕式之后,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陈喜教授主持了院士特邀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刘丛强和夏军分别作了题为“水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探讨”、“地球系统科学”和“从防御2020年长江洪水看新时代防洪战略”的报告。刘昌明院士回顾了水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从区域性、综合性和过程机制三个方面来发展水文地理学。刘丛强院士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强调了地球系统科学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作用和当前研究工作面临的挑战。夏军院士介绍了2020年长江洪水的发生、发展和演进规律,从地球科学角度提出了新时代大江大河的防洪战略。接下来的大会报告会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刘廷玺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邓伟、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陈永勤分别作了题为“再论水域空间问题”、“全球变化对中亚水塔的影响”、“Greater flood risks in response to slowdown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coast of China”的学术报告。
9月26日下午,继续举行大会报告会,分别由河海大学任立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丽娟、北京师范大学杨胜天、北京师范大学王会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赵平、北京大学刘永主持,清华大学王忠静、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大学王根绪、清华大学杨大文、中山大学陈建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连炎清、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鄢春华/邱国玉、清华大学田富强、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陈洪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成义、天津大学李思亮、福建师范大学陈兴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强分别作了题为“基于数据融合的柴达木盆地降水资源再分析”、“寒区生态水文学问题与进展”、“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冻土生态水文问题及研究进展”、“大含水层地下水中古气候变化信息的提取研究”、“Integrated Modeling for Strategic ‘Artificial Recharge – Spring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the Jinan Karst Spring System”、“寒区关键带碳水过程研究”、“Using AI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earth system: a case study in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ion”、“跨境河流水合作与冲突动态的量化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径流来源及对降雨的响应机制”、“内陆河区河-库-湖水力联系识别与调控”、“喀斯特关键带碳氮运移规律和水文驱动机制”、“基于HEC-HMS还现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频率分布影响的研究”、“大数据驱动下的区域与全球陆面蒸散发方法、过程和应用”的学术报告。
9月27日上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元波、天津大学徐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刘文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徐宪立先后主持了大会报告,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清华大学龙笛、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志、北京师范大学杨晓帆、天津大学王铁军、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章光新、天津师范大学郝永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秦龙君/邱国玉、北京师范大学谢先红分别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水文模拟:深度学习与水文模型的融合”、“亚洲水塔水储量和径流演变规律及监测模拟方法”、“黑河上游高寒草甸坡地径流过程解析”、“黄土区土壤水分平衡的解构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Recent progress in 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ing: Lessons learned and trade-offs in practice”、“不同尺度上土壤水时空变异研究”、“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学机制”、“Simulation of karst spring discharge using deep learning”、“基于无人机与热红外遥感的城市蒸散发观测方法”、“中国植被变绿对关键水文过程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9月2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宋松柏、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朱青、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小莽、兰州大学张宝庆、河海大学杨肖丽先后主持了大会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高红凯、清华大学雷慧闽、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史晓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平、天津大学王礼春、天津大学张永根、北京师范大学赵长森、天津大学孙新超、天津师范大学马美红、福州大学付晓雷、河海大学程勤波、河海大学刘懿、天津大学李建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杜朝阳分别作了题为“耦合遥感和水稳定同位素信息改进寒区水文过程模拟”、“基于通量观测的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长期变化特征分析”、“过去40年雅鲁藏布江输沙量的变化及其对环境要素的响应”、“西伯利亚大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ccumulation of arsenic in dynamic iron oxide barriers due to river stage oscillations: a multiphysics modeling analysis”、“全球高分辨率土壤水力参数”、“天-空-地数据融合的济南市生态流量估算与保障”、“温带森林蒸散发过程及其对间伐的响应”、“基于机器学习的山洪预警技术”、“无迹加权集合卡尔曼滤波及其在土壤湿度同化中的应用”、“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西北地区尾闾湖干旱植被分布特征研究”、“骤发干旱的形成机制及可预测性分析研究”、“径流尺度效应及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考虑积雪间断的中国积雪物候时空变化研究”、“荒漠包气带水汽传输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
此外,天津科技大学李海明、天津大学晏智锋主持了线上大会报告,武汉大学熊立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苏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袁星、河海大学张珂、河海大学臧帅宏/李致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段伟利分别作了题为“水库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土-水界面水文刍议”、“气候变化背景下骤旱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受地表水利工程与地下水超采影响流域的洪水预报研究”、“河道汇流研究进展与新安江汇流模型的改进”、“基于大集合高分辨率气候模式实验的中国极端降水评估及未来模拟”的线上学术报告。
9月27日下午还举行了大会闭幕式,由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小莽主持。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陈喜教授感谢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对承办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对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刘小莽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本次学术年会的参会代表、本次会议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9月26日晚上,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对专委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
线下参会代表合影
(GSC水文地理专委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