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会 - 承能服务

人才托举 | 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风采(由中国地理学会评审推荐)
发布时间:2025-05-22 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2024年,中国地理学会成功申请到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经中国地理学会组织评选、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定,北京师范大学丁婧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璐、南京大学章钊颖3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入选第十届(2024-2026)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入选者风采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丁婧祎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专业领域:自然地理)

研究领域:旱区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聚焦于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驱动机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旱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学习和工作经历: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地理科学专业(2010-2014),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4-2017),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17-2022)。于2022年入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工作。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北师大青年教师基金;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要学术贡献:(1)基于全球采样数据厘清了旱区“沃岛效应”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阐明了旱区多功能性与多样性的耦合机制;(2)系统刻画了干旱化对旱区植物和土壤群落的影响规律,明晰了群落尺度生物对干旱的适应机制;(3)量化了全球灌木移除对灌丛化的管理成效,识别了灌木移除的关键限制因素。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 (2023, 2024), 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21, 2024),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cology共发表文章37篇。

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英国生态学会 Harper Prize年度最佳论文奖提名,校级杰出博士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入选仲英青年学者、2023-2025年度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副主编,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的青年编委。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图片

张  璐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专业领域:人文地理)

研究领域:能源与经济地理,重点关注世界地理与全球海运贸易。

学习和工作经历: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和Ghent University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导/系副主任,202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协2022年度科技智库青年人才项目等。

主要学术贡献:(1)分析了流空间对全球城市网络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揭示了文化、制度、空间自相关对全球城市网络塑造的显著影响,识别了知识流动的全球城市网络结构特征与地理边界性,刻画了全球知识合作网络的精英社区结构和区域集聚特征;(2)解析了精细“港口-日度”尺度下的海运贸易网络结构,识别了全球海运“买得上-买得起-运得回”全链条海运风险,初步构建了海运大数据分析全球海运贸易韧性研究框架。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Habitat International》《Transport Polic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担任《World Development》《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Transport Policy》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兼任民盟北京市委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获2023年度民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图片

章钊颖  助理教授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专业领域:信息地理)

研究领域:植被叶绿素荧光遥感、全球变化生态学。

学习和工作经历:2020年6月获南京大学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9月入职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23年6月聘为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和参加的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

主要学术贡献:1)发展了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冠层总激发荧光遥感方法;2)构建了植被光合作用多时间尺度荧光遥感模型;3)揭示了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日变化新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依托我国“句芒号”卫星搭载的全球首个专为叶绿素荧光反演设计的超光谱探测仪,发展了针对超光谱载荷特点的叶绿素荧光反演算法,研制了以海南岛和塞罕坝地区为示范的植被叶绿素荧光遥感产品,研究成果助力了国产陆地碳卫星的荧光反演与应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获全国高校GIS新锐奖、江苏省青年遥感与地理信息科技奖、《遥感学报》优秀论文等奖励。

联系我们

中国地理学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页网址:http://www.gsc.org.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版权所有:© 2001-2025 中国地理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70663      传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备案/许可证号码:京ICP备18020997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
技术支持:北京智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