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18日,第三届“行远杯”全国地理实践技能越野赛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的189名决赛选手齐聚济南千佛山,以地理实践技能为媒,展开了智慧与体能的较量。本届大赛由中国地理学会、南京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基础教育分会、齐鲁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大赛开幕式现场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鹿化煜,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齐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松柏,中国地理学会基础教育分会主任、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汤国安,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王成新,济南地理学会理事长程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苏锦、院长黄昌春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齐鲁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孙正主持开幕式。
鹿化煜副理事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举办全国地理实践技能越野赛的积极意义,强调该赛事是提升全国高校地理科学类本科生、中学地理教师及教研员野外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鹿化煜副理事长致辞
袁林旺副校长致辞
曾宪文处长致辞
林松柏书记致辞
开幕式后,随着发令枪声响起,参赛选手们以分组形式进入真实的地理环境,依托地图开展定位定向与路线规划任务,独立到访标绘在地图上的打卡点,对途中的地理要素与自然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完成人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地理实践技能挑战任务。决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沉着冷静,充分展现了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良好的体能素质和拼搏进取的竞赛精神。裁判团队履职尽责,赛事组织高效严谨,体现了“公平、公正、专业、规范”的竞赛原则。
在充分借鉴前两届“行远杯”经验的基础上,第三届“行远杯”对竞赛内容和任务设置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任务分布,适当提升了定向越野的强度与难度,更全面地检验了参赛者的定位定向能力、路线规划水平和地理实践素养。全程约4km、爬高量约160m的路线,充分保证了竞赛路线的可选择性,同时对参赛选手定向找点、路线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激烈角逐,本次竞赛的最短完赛时间定格在61分钟,共计33位参赛者在1小时30分钟内完成了全程比赛,充分展现了选手们的出色实力。
18日下午,大赛闭幕式在齐鲁师范学院章丘校区举行。齐鲁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郑秀文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孙正主持。汤国安代表组委会对本次大赛进行了总结,回顾了赛事整体筹备情况、技术亮点与教学示范作用。齐鲁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秦拓公布赛事结果,评选出特等奖19人、一等奖38人、二等奖57人、三等奖75人,齐鲁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被授予“最佳组织奖”。最后大赛组委会向下一届赛事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授旗。
选手风采
汤国安主任做赛事总结
汤国安主任颁发最佳组织奖
赛事旗帜交接仪式
“行远杯”地理实践技能越野赛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真实的地理环境,提升高校地理师范生、中学教师及教研员的野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是比赛的永久主办单位之一。
第三届“行远杯”自2025年1月20日正式启动报名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0位参赛者报名,经过激烈的初赛角逐,共有199位参赛者脱颖而出,其中中学地理教师与教研员组29人,高校在读学生组170人。在决赛现场,实际参赛人数达到189人,均顺利完赛,展现出了出色的身体素质、卓越的实践技能和极佳的应变能力。
在竞赛路线上,遵循安全性、情境性、可操作性、趣味性、竞争性等实践技能选定与试题设计原则,组委会在越野路线上设置了9个中途打卡点,设计了岩性判断、构造识别、植被调查、地景素描等侧重自然地理要素的挑战任务,以及建筑特色、传统文化等侧重人文地理要素的挑战任务,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使选手们充分感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借助这些实践技能挑战任务,参赛选手们不仅角逐智慧,也在阔步前行中,深刻领略了千佛山自然风貌的秀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了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第三届“行远杯”全国地理实践技能越野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参赛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主办方将秉持“行远杯”的宗旨和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竞赛内容,更好地激发地理实践意识、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培育地理实践品质,打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赛事平台,继续加强与各界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