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18日,第十八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ICHG 2025)在复旦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复旦大学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承办。大会以“历史地理学:多样化与可持续性”为主题,汇聚了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位专家学者和学生,探讨历史地理学在当代的使命定位与前沿方向。本届大会恰逢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五十周年,是首次通过公开申办的方式选定主办国,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7月14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由复旦大学副校长、第18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席陈志敏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教授,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常设委员会前主席、第18届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历史地理学教授菲利克斯·德莱弗(Felix Driver),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第18届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席陈发虎教授,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常设委员会前主席、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兰·贝克(Alan Baker)先后致辞。
复旦大学作为此次大会的东道主,金力校长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复旦大学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与科学贡献。他指出,历史地理学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传承多元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大会在中国举办,为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深度交流提供了绝佳契机,也将有力推动历史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教授致辞
菲利克斯·德莱弗教授致辞时称,今年是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五十周年华诞,本次大会是五十年来首次通过公开申办选定主办方,经过三轮激烈角逐,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以过硬的学术实力和优质的办会条件在与多家欧美老牌大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举办资格,可喜可贺。本次大会首创 “中英双语并列为会议官方语言” 的新模式,也契合国际化精神。
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菲利克斯·德莱弗(Felix Driver)教授致辞
陈发虎院士回顾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指出该学科根植于古典文献传统,并在顾颉刚、谭其骧等学者推动下,逐步建立了涵盖气候、地貌、政区、城市等多维方向的系统学科体系。历史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既需立足中国经验,推动传统知识的系统化与理论化,也应主动引入现代科学方法与国际学术视野,实现多种知识体系的交流互鉴,在文明多样性背景下不断丰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共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历史地理学的智慧。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席陈发虎教授致辞
阿兰·贝克教授虽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现场,通过视频向大会送上祝福。他认为,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是学科国际化道路上的历史性一步。他坚信,本次大会将向世界展示历史地理学的强大力量,虽不能亲临现场深感遗憾,但强调历史地理学家致力于集体理解过去多样的人和地方,期待大会上的论文报告能展示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多样路径,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常设委员会前主席阿兰·贝克(Alan Baker)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副校长、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席陈志敏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先后安排了4次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所所长邓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韩昭庆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Robert Bickers(罗伯特·毕克思)教授、日本东京大学Tomoko Shiroyama(城山智子)教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Federico Ferretti(费德利科·费莱蒂)教授、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Felix Driver(费利克斯·德莱弗)教授、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葛剑雄教授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与演化特征,强调中原核心地位、黄河长江的双重孕育、地理隔绝下的文明独立性,以及疆域形成的防御逻辑;包弼德教授则提出“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 等五种中国历史地理分析模式,并介绍其与葛剑雄共同主持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这一数字人文基础工程正持续推动国际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张人禾院士聚焦东亚冬季风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代际关系,指出冬季北极涛动是影响气候机制的重要变量。Robert Bickers(罗伯特·比克斯)教授以一位英国警察在中日活动的个案为切入,揭示帝国网络中个体流动的复杂性及其所映射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Tomoko Shiroyama(城山智子)教授以“水之领域”为题,探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社会制度与经济策略的深刻影响,提出结合水文数据库与建模分析的研究路径。Federico Ferretti(费德利科·费莱蒂)教授提出“去殖民化的地理”视角,强调跳脱民族国家框架,重视边缘地区与跨语种知识的多向流动。Felix Driver(费利克斯·德莱弗)教授分享其在博物馆空间、影像档案与登山史等领域的研究,强调“历史地理学与藏品的再激活”对教学、公众传播与研究的多重意义。唐晓峰回顾 1949 年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指出 “服务国家建设” 与 “走向社会传播” 两大关键机遇,形成 “经世致用” 传统与广泛公众影响力,并强调其对多学科融合及现实问题研究的独特价值。
同期,105场专题分会场共514个学术报告密集开展,研究议题覆盖历史政区地理、军事地理、环境气候、地图史、H-GIS方法、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学术前沿。
大会还同步举办了学术海报展示与学术期刊交流活动,以加强历史地理学科传播与跨界对话交流。在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期刊展台区域,《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和《历史地理研究》等期刊向会议代表进行了展示与宣传。Elsevier 期刊集群与《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结合创刊 50 周年纪念,围绕 “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 举办圆桌讨论,并发布第 88 卷最新成果,为数字时代历史地理类期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8日下午举行了大会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主持。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研究员与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菲利克斯・德莱弗(Felix Driver)教授先后发言。
张国友对大会进行总结,系统梳理了会议期间的重要成果与学术亮点。他指出,本次大会共举行8场主旨报告和105场专题分论坛,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位学者到会参加。大会紧扣“历史地理学:多样化和可持续性”主题,国内外学者们在历史地理学领域深入研讨并产出丰富成果。他强调,此次系中国首次承办该会议,既为中国学者搭建了国际对话平台、推动研究国际化,也让全球学界更了解中国相关研究、增强了中国学术话语权。他也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与个人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代表们将大会成果用于推动学科创新,期待未来再聚,共同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张国友致辞
费利克斯·德莱弗(Felix Driver)对本次大会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作为首次通过公开申办选定的主办地,复旦大学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本次大会成果丰硕,且首创的中英双语并行模式彰显了国际化与多样性。他强调,本次大会延续了前辈学者奠定的学术传统,更开创了跨文化对话的新范式,为历史地理学的多元发展写下重要篇章。他向在过去三年中倾力筹备大会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等单位与个人表示感谢,并对大会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认可。
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菲利克斯・德莱弗(Felix Driver)致辞
为表彰在大会组织与筹备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和重要贡献的工作人员,大会组委会特别设立了“大会组织奖”、“大会贡献奖”和“优秀志愿者”奖项,由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德莱弗教授、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及有关嘉宾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合影留念。
闭幕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Felix Driver教授代表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常设委员会宣布下一届大会主办国。经过多轮竞选,第19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将由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举办。随后,承办方代表Andre Novaes和Mariana Lamego两位学者就下届大会的会场、交通、考察、文化活动等计划向与会代表进行了宣讲。
会议期间,组织了多条一日短途学术考察活动。考察路线涵盖上海徐家汇、思南路、北外滩、松江、青浦、金山、崇明及浙江南浔。参会代表分赴上海及周边历史地理现场,实地了解城市演变、水系格局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议题,体现了“理论—田野—实践”一体化的学术理念,彰显了历史地理学“知古鉴今、以地识人”的学科特性,强化了历史地理学科在实地调查、区域感知与多时空间尺度阐释中的学术价值,成为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
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为促进跨文化对话、知识体系创新、东西方文明互鉴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本次大会的举办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学术事件,来自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学家为中国同行带来了多元化的历史地理研究议题和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让国外的学者了解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及进展,增强彼此的相互了解,极大地推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国际化,并为全球历史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