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20日,第二届全国信息地理学大会在成都举行。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地理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信息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的200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及行业从业者参加。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承办。
大会开幕式现场
8月18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教授在致辞中向全体参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和关心成都理工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和地理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陈发虎院士在致辞中向关心和支持信息地理学发展的同仁、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指出,信息地理学是地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科学,即是信息的地理学,也是利用信息科学研究地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他强调信息地理学研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信息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力求未来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大会开幕式由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主持。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教授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书记陈发虎院士致辞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的大会报告环节,邀请了13位学界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研究员以“空间遥感新方向:月基对地观测”为题,梳理了我国遥感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分析了对地观测平台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月基对地观测技术特点与优势、技术能力与作用,探讨了利用月基观测手段对地球辐射能量进行监测的方法等。他强调月基对地观测平台是科学需要、国家需要和人类期待,使命神圣。
郭华东院士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作了题为“时空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与思考”的报告,他深入阐述了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原理,分析了遥感视觉大模型的现状,并结合遥感时空特征与任务需求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他在报告中特别指出,当前面临的关键难题在于“如何构建既能保持语言大模型语义理解优势,又能符合地理空间认知规律的新型计算范式”,并强调遥感影像自动解译是该领域亟待重点突破的方向。
龚健雅院士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研究员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地理、地理学到地理科学的演变脉络,深入阐释了地理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历史出发,深刻分析了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高原生长和全球变化双驱动下的多圈层链式响应及影响”等科学问题上所开展的工作,特别分享了在“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影响的新模式”和“史前人类探索和定居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过程与策略”等方面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陈发虎院士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在“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智能观测——需求、趋势、设想”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共同发展的基石,而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他深入分析了当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数据缺失和监测能力不足等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系统观测智能化发展的设想。
于贵瑞院士作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王坚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与三体计算星座——科学范式变革的探讨”的报告中强调,计算科学不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与发现的方法,它已深深融入科学研究的血脉。作为科学第四大领域,计算科学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王坚院士作大会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以“遥感测绘技术赋能滑坡灾害防范”为题作了报告。他从赋能滑坡(隐患)识别、智能滑坡监测预警和赋能滑坡应急抢险三个维度展开论述,详细阐述了重大工程特别是西部高山峡谷区“超级工程”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报告中,许强教授深入分析了滑坡(隐患)的类型与特征,并介绍了新生型滑坡快速智能解译识别的方法与技术。针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挑战,他提出了自适应变频与组合联动监测的新范式,以及适用于极端环境的系列智能监测仪器和无人机抛投布设等创新技术。
许强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在“地理科学复杂人地系统研究中的信息地理学”报告中阐述了地理科学认识的革命性变革,指出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科学革新的强大驱动力,而信息地理学则成为地理科学新的重要支点。他强调,未来需要融合多源观测数据与模型,以提升系统状态预报的精度和可预报性,并有效降低不确定性。此外,通过智能体交互学习,可以优化复杂系统的决策策略,从而实现最优决策。他进一步指出,数据同化(DA)能够提供准确的系统状态认知,而强化学习(RL)则能实现最优决策,两者协同作用,共同攻克人地系统高维非线性的核心难题。
李新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在“面向国土空间治理的自然承载力研究”报告中,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异同。他指出,自然承载力研究面临四大关键科学问题:承载对象的不确定性、承载力的动态性、承载体要素的流动性以及承载力在尺度转换中的传导机制。他认为,未来自然承载力的研究应以提升自然关系指数为核心宗旨。
樊杰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在“人工智能与地理大数据赋能草地生态系统变化表征”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草地站建立的草地生态系统野外实验平台。她指出,尽管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青藏高原草地在近40年间总体呈现变绿趋势,其中气候变化主导了1980年至2015年间的草地动态。此外,团队通过人工智能与地理大数据的结合,成功精细刻画了青藏高原65种植物群系的空间分布格局。
王艳芬教授作大会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Mei-Po Kwan)教授作了题为“地理空间人工智能用于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地理空间人工智能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她提出了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UGCoP)、邻里效应平均化问题(NEAP)以及空间、时间与值域异质性等问题挑战。
关美宝教授作大会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李志林教授以“地理系统的信息度量与传递理论”为题作了报告。他深刻阐述了信息的定义,指出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系统中的多种物理秩序。随后,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等角度深入辨析了信息守恒的原理,并解释了信息如何在地理系统中进行传递与守恒。他认为,熵可以作为衡量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有效指标。
李志林教授作大会报告
清华大学龙笛教授在题为“基于遥感大数据时空融合的全球百万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的报告中介绍了全球湖泊及其面积的变化情况,总结了湖泊面积监测数据和水域面积提取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详细介绍了利用遥感大数据进行湖泊面积提取的框架。他指出,全球湖泊水域面积动态呈现出“季节性主导”的规律,且这种季节性主导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明显正相关,这暗示着人类活动对湖泊水文节律可能产生潜在影响。此外,他强调极端高水位与低水位事件在局部湖泊面积动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典型湖泊中表现尤为突出。
龙笛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强教授在题为“我国毒品犯罪时空分析及现金转移支付对其影响(2014-2019)”的报告中阐述了全球毒品犯罪时空研究的背景,介绍了毒品犯罪时空分析的数据来源及时空数据集的构建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毒品犯罪的时空演变特征。他指出,低保金支出对整体人口的犯罪影响不显著,但对异地户籍流入人口的作用却十分明显;他发现一阶邻近地区的低保金支出能够显著抑制中心城市异地户籍流入人群的毒品犯罪数量。
张立强教授作大会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先后由中国地理学会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大学吴志峰教授以及成都理工大学刘刚教授主持。
大会特邀报告主持人
8月19—20日会议专题分论坛在成都理工大学有序进行。分论坛围绕信息地理学与地学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地理学、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5大核心板块展开分享与讨论,近1100个学术报告密集开展。与会专家学者重点讨论了地理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以及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地理学范式变革和学科发展新方向;深入探讨了时空大数据、数字孪生、城市智能建模、地理空间知识挖掘、生成式AI、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赋能地理学的新范式;广泛交流了遥感物理、复杂地表、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自然灾害、碳循环、陆气相互作用等核心技术及前沿应用;深度聚焦于数据治理与共享、智能服务与安全、智能遥感信息处理、农业大数据、城市空间信息、三维感知与建模等关键议题,充分展示了信息地理学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应用实践方面的广阔前景。
部分专题分会场
本次大会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时代地理学变革的迫切需求,汇聚了全国信息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了信息地理学在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数据科学三大支柱学科体系下多个前沿方向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大会充分体现了先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地理科学的深度融合成果,有力推动了地理学从传统范式向数据驱动、智能赋能的新阶段迈进,不仅为我国地理学学科体系完善做出了贡献,更彰显了信息地理学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作用。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