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19日,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为“青少年科创大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此次大赛的参赛对象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旨在通过广泛汇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优质赛事资源来打造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作为青少年科创大赛2025-2026年关联赛事,中国地理学会派出了由学会常务理事兼执行秘书长王岱、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丁志伟及该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刘德新3位领队老师和经第七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遴选的12名优秀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参赛(名单如下)。
中国地理学会代表队队员名单
本届大赛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和港澳台相关单位推荐的35个少年组代表队,全国学会推荐的22个青年组代表队以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际代表队近700名代表参加了现场比赛,展示创新成果、交流科学思想、激发创造潜能。中国地理学会代表队积极备赛、奋勇拼搏并发挥地理学综合思维优势,荣获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青年组)5项和专项奖5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时光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俊青、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非等出席闭幕活动。
中国地理学会代表队全员合影
本届青少科创大赛以“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旨在以赛促训、以赛带练、以赛会友。大赛以现场科技挑战任务为主要竞赛形式,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等学科领域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设计动手实践挑战任务。评价机制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确保竞赛公平公正。
丁志伟老师为各位队员讲解赛制规则
刘德新老师与大赛工作人员沟通参赛事宜
大赛期间,为做好青年人才持续托举,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家央企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在大赛期间举办“双选会”,同步举办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展和院士专家报告会、科技企业体验、“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为优秀选手提供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岗位就业等支持,探索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推动大赛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致力于打造有组织、成体系开展青少年科研训练、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平台,助力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其前身是1979年由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经过数十年发展,该项大赛已成为国内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2026年第4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在陕西省举办。
“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是我国地学领域发起最早、影响最广、专业性最强、认可度最高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术能力竞赛活动,其前身是2006年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办的“大学生地理文化Presentation大赛”。2015年,大赛升级为“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联合主办,面向全国高校的地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开放。2018年第四届大赛起由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并冠名“新蚁族杯”。2025年,正式入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25-2026年关联赛事”,同年第八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由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承办。
参赛队员赛后感悟
(按姓氏笔画顺序)
马家乐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
此次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次将理论知识落地、自我认知迭代的宝贵经历,不仅填补了认知与行动的鸿沟,更让我对“学习”与“成长”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首先,我清晰地感受到理论认知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显著差距。课堂上掌握的原理、公式,在面对真实操作场景时有时会难以运用。这种差距让我意识到,理论是基础框架,但唯有通过实践打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能力。其次,实践过程也是拓展知识边界、收获新知的过程。不同于平时系统性的学习,实践中接触到跨领域的融合问题,从设备运行的细节技巧,到项目沟通的高效方法,这些课本外的“隐性知识”,既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学会用更全面的视角解决问题。同时,此次实践提供了优质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友人交流学习成果时,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碰撞出很多火花,不仅拓宽了我的思路,也让我学会用更开放的心态吸收多元经验,提升了跨文化协作能力。最后,实践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就业的需求导向。通过与行业从业者的交流,我了解到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定位。未来我不仅要深化专业理论,更要围绕就业需求,主动培养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让自己更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靖灵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首先,衷心感谢大赛组委会和中国地理学会提供的宝贵平台与机会,使我有幸与全国优秀的青少年同台竞技。本届大赛是赛制改革后的首届,比赛不仅考察了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跨学科融合能力,更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让我们在体验中拓宽国际视野、深化家国情怀、感受科学家精神。这是一个激发潜能、交流共进的优质平台,强烈推荐大家积极参与!通过这次比赛,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仍有不足。地理本就是一门融合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远远不够。此次我最大的收获,是坚定了深入学习计算机和数理分析的方向,并挑战了自我极限。比赛中未完成的电梯设计,反而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赛后我将进一步研究电梯结构与电路原理,争取完成创作。奖项虽未获得,但成长更为珍贵。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我会始终怀着这份信念,继续踏实努力、超越自我。
孙语聪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很荣幸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感谢学会各位老师的带领与关心,感谢大赛完善的组织与筹备。个人赛里,我挑战了运载系统的制作、加密数字文档分析、智慧粮仓的搭建,团队赛中,与团队一起完成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声景营任务。跨学科的火花让我真切触摸到科技创新的脉搏。比赛之外的活动让我真切体会了“科技落地”的意义,热闹的双选会、院士讲座的深邃,还有走进伊利、蒙草集团时看到的企业生产研究前线,都让我明白:论文里的公式可以变成草原上的牛奶、荒漠里的绿草。作为青年,我们既要用科技丈量土地,也要用热情连接人心,让创新像草原一样生生不息。
刘宇轩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五天历程让我收获颇丰、印象深刻。第一天的报到让我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优秀青少年的热情与朝气,氛围紧张而充满期待。个人挑战赛中,我全身心投入到题目的思考与探索之中,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的考验,也是一次自我突破。团体挑战赛更让我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大家集思广益、互相激励,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第四天的双选会和调研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拓宽了我对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认识。最后的闭幕式上,当我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时,心中满是激动与感恩,这不仅是对努力的肯定,更是前行的动力。整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的价值,也坚定了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信念。
李子璇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这次大赛像一扇敞开的多学科大门,让我在跨领域的碰撞里收获了全新体验。首次接触的“现场挑战任务”,要求用跨学科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来破解实际问题。赛场上,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处处是学习的契机,这些瞬间打破了我对学科的刻板印象,现在回头看,最大的收获是“破壁”。学科不是隔老远的山头,理论也不是锁在课本里的公式。真正的创造力,源于对不同知识体系的尊重与融合。当物理理论遇上现实问题,当数据分析碰撞生态文明,才能生长出更有温度的科技力量。由衷庆幸能参与此次大赛,感恩中国地理学会赠予的珍贵机遇!未来,我会悉心汲取这份成长养分,带着这份启迪继续前行。
李雨洋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这次竞赛对我来说,是一段充满启迪又让我飞速成长的旅程。特别感谢中国地理学会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参与其中,我倍感荣幸,也在亲身实践中真正读懂了“学无止境”这四个字的分量。在个人挑战赛里,从解析数字文档、调试运载装置,到构思创新的粮仓设计,这些看似和地理专业不直接相关的任务,却让我跳出固有认知框架,见识到跨领域知识的融合魅力。团队挑战赛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与自然生景营造”项目,尤为令人难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专业的伙伴临时组队,在脱离手机、隔绝外界干扰的九个小时里,我们为共同目标协作攻坚。思想的碰撞、分工的默契、困境中的互相支撑,让我真切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队友们的专业素养与思维方式,更让我清醒认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未来既要不断拓展知识边界,以更开阔的视野接纳多元学问,更要在热爱的地理领域深耕不辍,用持续的钻研与探索,在专业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陈国玺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参加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成长的历练,让我在挑战中始终保持信心与勇气。在这场全国顶尖的科技盛会上,我有幸与来自各地的优秀青年同台竞技,见证了诸多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正如王召明先生在“学长说”分享会上所言:“创新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赛程中的各项挑战,我全力以赴,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动手能力需要加强,专业知识还需深化。但这些差距不是终点,而是我奋斗之路新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青年一代更当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用科技创新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陈律言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本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首次纳入大学生青年组参赛,我有幸获得名额参加本次的大赛,收获仍颇丰。在大赛上我结识了与我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互相交流各自所学以及自己的学校生活,了解不同专业的优点。个人赛上,其创新独特的挑战任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运载装置的制作还是粮仓设计,其核心的考验选手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主旨贯彻始终。团体赛上,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坐在一起,围绕专题,展示自己的所学之长一同解决问题,其团队合作精神让我难忘。这届大赛,不仅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结识了不少的朋友并开阔了眼界。值得一说的是,我所学习到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才是对于我来说最棒的收获。
肖睿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这次能够随同中国地理学会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收获颇丰。比赛形式新颖,不仅注重理论知识考察,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项目都是我以前从未尝试过,从起初的手足无措,到冷静下来逐步分析题目,逐渐发现可以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随着思路不断清晰,最终完成了各项挑战,我感受到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此外,我还有机会与来自各地不同专业的优秀选手交流。团队赛中,大家分工明确、互相支持,把各自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留下了非常可贵难忘的经历。非常感谢学会和主办方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我在充实而紧凑的赛程中成长良多。
周羽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勇担时代使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大学期间参加的第8个全国比赛,也是令我最难忘的一个。8月15-19日,我们一起度过了非常艰难充实又难忘的五天,在集实操和编程于一体的比赛中,在不断的新挑战和解题思考中实现了能力的突破。在个人赛,我设计遗传学实验,制作线虫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识别数字水印隐藏文字,搭建粮食仓储探究温度分布;在团体赛,我和队友们手搓9个小时的R语言代码,处理鸟类鸣叫音频,做小提琴图T检验等,分析生境差异,聚类鸟类种群,提出基于声学复杂度的环境修复评估指标体系。比赛中遇到的都是很创新很实用的题目,让我认识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当前科技前沿的核心方向与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以后的学习科研标定新的道路。特别感谢中国地理学会给我这次接触科创的机会,也给我相信自己和再出发的力量。赛前我一直被模型和本基立项等等困扰,质疑自己的能力,但是这次比赛告诉我,只要我想做尽力做总可以的!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深耕专业领域,坚持创新实践,力争将所学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成果。
黄银萱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十分感谢中国地理学会为我们提供的平台与机会,也由衷感激三位领队老师全程的辛勤付出与支持。本次大赛给我最深的感触,是竞赛模式的革新。大赛不再局限于成品展示,更注重现场思维与动手能力的综合考验。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检验自我真实水平的珍贵契机。在团体赛中,尽管队员们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但每个人都全情投入、各展所长,在紧密协作中凝聚智慧,这段经历令我倍感难忘。此外,青少年成长计划双选会为我们提供了直面企业交流的机会。通过自我展示和面试环节,我不仅了解到产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此次大赛不仅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在与全国各地优秀学子交流的过程中,我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宽,这段经历也将持续照亮我未来的成长道路。
彭浩原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感谢组委会倾力搭建的这一充满智慧与创新精神的平台,也由衷感谢中国地理学会给予我们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比赛期间,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龄人交流思维,向专家学者聆听学习,既被赛场中流动的求知热情与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也清醒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认知边界。这几天的赛程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切磋,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虽未获奖,我却收获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对科学探索的敬畏、对团队协作的体会,以及一份敢于迷茫却依然向前奔跑的勇气。感谢领队、指导老师、志愿者及工作人员无声而温暖的守护。认清差距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眺望远方是为了更坚定地行走。期待未来我们能在科学道路上再度相遇,在探索与创造之中,见证彼此成长为更加明亮、坚韧的自己。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