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地理学会党委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山东东营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举办“党建+”特色活动。200余名党员专家、基层干部、驻地科技工作者及当地中小学生同上一堂“绿色公开课”,在盐碱滩头感悟“国之大者”,于大河入海处砥砺初心使命。
一、启动仪式宣讲“国之大者”
1日上午,活动启动仪式同步嵌入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东营分会场)。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安峰,东营市科协主席、东营市科技局副局长胡琳,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执行秘书长王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处长于伯华先后致辞。报告环节,特别邀请84岁老党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登上讲台,为中小学生和青年学者作《生物多样性与你、我、他》专题科普讲座。启动仪式由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主持。

启动仪式合影

赵士洞研究员作科普讲座
二、党建研学体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普报告后,党员专家一行驱车奔赴通威渔光一体生态产业园和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试验场站进行实地调研。
在渔光一体生态产业园,孙志刚研究员遥指水面的光伏板现场授课:“上面发电、下面养虾、中间控盐,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在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试验田里,中国科协原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欧阳竹研究员满怀深情地介绍中心建设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党员科学家把家安在盐碱滩,让党旗始终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在中心试验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带领大家进入水盐运移观测平台内部,讲解“水—盐—碳”的耦合过程。

考察渔光一体项目

欧阳竹研究员讲述中心建设历程

水盐运移观测平台考察
三、滨海湿地追随总书记足迹
黄河入海口,大河息壤处。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驻足,殷殷嘱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追随总书记足迹,1日下午党员专家先后考察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黄河口湿地。
在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党员专家围拢在沙盘前,认真倾听驻地科研人员讲解三角洲湿地的发育演化、水盐梯度变化、生物多样性热点与碳汇功能分区。在黄河故道天然柳林,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地理》副主编张璇现场教学,剖析不同水生鸟类的迁徙路线、栖息偏好与喙形足型适应。在入海口公园的栈桥尽头,商务印书馆原党委书记李平开讲“微党课”,号召地理学者应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地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路线图。

考察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
四、知青小镇开启“初心对话”
2日上午,党员专家团队来到黄河口知青小镇,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加入团组一同参观。1968—1978年垦区知青的原始街巷、粮仓、地窝子被完整修复为“沉浸式党史课堂”。在“知青记忆馆”,发黄的《垦荒日记》和老式东方红拖拉机把大家带回“把青春献给盐碱地”的燃情岁月。在“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前,党员们久久伫立、陷入沉思:1916年,东营先辈从黄河岔道登船,以血肉之躯远赴欧洲火线,用汗水与生命赢得“战胜国”尊严;今天,我们站在同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更深刻体悟到“国家强、民族兴”的千钧重量。

参观知青记忆馆

参观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
参观结束后,党员们步入党性教育中心,观看纪录片《知青·奋斗·拼搏》——挖沟排碱、赤脚踏冰、马灯夜读、高考返城……黑白画面与今日三角洲的万顷绿洲交叠,让在场的党员心潮澎湃。
中国地理学会党委秘书于信芳带领全体党员面向党旗,举起右拳,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与50年前的垦荒号子同频共振。

重温入党誓言
本次活动,从“渔光互补”的光伏鱼塘到“水—盐—碳”监测设施,从天然柳林的万鸟翔集到知青小镇的初心叩问,“国之大者”的精神已然浸润三角洲的每一寸土地。中国地理学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依托国家野外台站网络打造“红·野”党建品牌,把党的组织力嵌入观测、研究、示范、科普全链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红色动能。
本次活动依托中国科协“党建+特色活动”甲类项目,将党性教育、科普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既是一次追寻总书记足迹的“田野党课”,也是一堂面向青少年的“沉浸式科学课”,更是地理学科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