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江系天津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新春四月,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天津市海河耳闸公园的地学文化广场内矗立起一座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艺术建筑,又为园区增添了一新的景观,这就是中国地理学界久已盼望的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碑。
耳闸公园地处海河支流子牙河与新开河交汇之处,是天津市海河上游的第一座河滨公园,也是近几年在原工厂和居民区搬迁后的基础上新建起来具有地球科学及历史文化特色的海河公园。公园沿子牙河左岸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园区西北部紧邻建于清光绪7年的天津最早水利工程耳闸,虽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枢纽作用。园区的东南部临近天津著名佛教圣地“大悲院”和天津城市的发祥地三岔河口。园区西南方的子牙河畔建有汉白玉雕琢的仿明代建筑—天石舫,其规模宏大,超过了北京颐和园的石舫,犹如一条鼓满风帆的古代战舰劈波斩浪,成为了耳闸文化景观区的标志性景点。石坊附近横立着长方形的汉白玉石碑,工整的碑文向游人诉说了六百多年前明燕王朱棣在附近渡河挥师南下的历史沧桑。
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百年纪念碑矗立在黑色的辉绿岩基座上,碑身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碑高8米 宽3.2米,厚2米,碑文记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建碑目的。
公元一九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国近代最早的地球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成立。聚地理、地质、水利教育各界之耆宿时彦为学会中坚,并公推张相文先生为会长。翌年,创办我国第一种学术刊物《地学杂志》。中国地学会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地理科学的开端。时序殷流,薪火相传。百年来,中国地理学会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而今日臻辉煌。为缅怀先贤、启示后人,特建纪念碑,百年相感,永矢弗谖。
中国地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早在1909年9月28日,中国地学会便诞生在海河之畔,其发祥地位于据耳闸公园附近的原河北第一蒙养院。(因城市改造,原建筑已不复存在)其所在地区曾是天津近代城市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创始人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的张相文先生。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及热爱地学的教育家蔡元培、张伯苓以及地质学家章鸿钊、水利学家武同举等都加入了中国地学会。通过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活动,组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支地球科学队伍,聚集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推动了我国处于萌芽状态下的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他们之中的一些学者成为开创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元勋,时至今日,在中国地学会的基础上相继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地质学会、水利学会、气象学会、地震学会等一批自然科学学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学术团体,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地学会成立的次年(1910年),即创办了《地学杂志》,由白雅雨(革命烈士)为编辑部部长。地学杂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期刊,杂志共历二十八年。中间曾因经费不足,一度暂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共发行了181期,载文1600篇,各类地图近百幅。该学术期刊注重民生之消长,物产之盈虚,疆域之沿革。囊括了地球科学中的众多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史,研究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迁、环境演变、中外关系、国内外风土人情等都是珍贵史料。
为了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弘扬中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探求真理的优良传统,时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的陆大道先生受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委托,于2009年初致函给天津市政府有关领导,建议在中国地学会的发祥地—天津建立一座纪念碑,天津市的主管领导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并且做出专门批示,并委托天津市地理学会负责纪念碑的筹建事宜。2009年9月17日天津市科技、教育界召开了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确定了建碑选址在海河耳闸公园,并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出几个有关纪念碑的重点设计方案,后经与中国地理学会领导协商,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设计方案。
目前已经完工的纪念碑正面上半部开凿出一道宽大的裂隙,内嵌用不锈钢制成地球仪,像一只睁开的眼睛看着西方,寓意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世界上地球科学研究的成果、地理发现、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内容通过中国地学会的学术活动传播到国内,使国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真正了解到地球科学的真谛和外面世界的精彩。
虽然地学先辈们早已经驾鹤西去,岁月的风尘也使中国地学会的旧址难寻踪迹,但是百年以来先辈们为探求科学真理而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依然长存。百年后的今天,现代地球科学已经成为博大精深的学科体系,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自然、改善环境,关注社会的广泛领域,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活动为中国近代地球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我国近代科技史上的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繁荣我国的科技学事业积极奋进。
目前,耳闸公园已成为天津市海河旅游精品线的第一个节点,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碑已经成为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天津市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耳闸公园的进一步建设和扩展,这里将成为为集休闲、观光、娱乐、文化传统教育和地球科学知识普及的综合性场所,先人倘若有知,应当笑慰。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子信箱:gsc@igsnrr.ac.cn
电 话:010-64870663
传 真:010-64870663